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甄夢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甄夢初
甄夢初
出生 1909
廣東省開平縣
逝世 1990
國籍 中國
別名 兆熊
職業 中醫


甄夢初(1909-1990) 又名兆熊,號幹達。 廣東開平縣人,是建國以來廣東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醫之一,德馨粵南北,譽享省港澳。 甄夢初、張貴善夫婦與兩個兒子甄駕夷、甄抗夷。[1]

世家傳略

甄夢初出生於三代中醫世家,祖父甄氏金光公,業中醫藥20餘載,年48去世。其父甄顯松為藥業工人,經營中藥材買賣,其母李瑞琴略通醫道,善手法正骨,常為鄉里宗親療疾治病,求醫者眾,甄先生耳濡目染,便對醫學產生了興趣,開始涉獵一些簡單的醫學入門典籍。隨着醫學知識的積累,他對醫道漸有所悟,醫學志趣越濃,自此確立了懸壺濟世的志向。至甄夢初這一代,甄家醫藥業真正得到發揚光大,而聞名於嶺南。

甄夢初先生之父輩在廣州香港均有生意買賣,故甄先生少年時期就於兩地居住,1926~1929年間,分別在廣州培正學校及香港聖約翰學校接受現代教育。1929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接受了正規醫學教育,由於學習勤奮、醫道悟性高,甄先生在廣東中醫專門學校還沒畢業時,就得到校長陳任枚的賞識,在廣東中醫院出任主診醫生。畢業後,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廣州、香港、澳門一帶開設醫館。抗戰爆發,甄先生舉家北遷,開業於韶關市。由於學驗俱豐,醫術精湛而名噪粵北,活人無數。所謂「醫者之道,仁心第一,仁術第二。急病者之所急,體病者之情傷,務求心德一致,憫恤之心不可因人而異。」甄先生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且以不論報酬之厚薄,出診路途之遠近而為病者所稱頌。雖醫業繁忙,先生仍熱心於公益事業。當時國難當頭,抗日將士、家屬缺醫少藥,鑑於天職所在,遂毅然擔負起韶關市患病官兵及出征家屬醫療服務隊東河區隊長之職,而行管理及義務診治之責,為粵北將士及人民的醫療保障工作做出了貢獻。1940年11月,與江濟時、江漢榮、李家任、吳粵昌等當時的名醫一起發起並組辦了「廣東醫藥旬刊」,成為當時頗具影響力的醫學刊物之一。

抗戰勝利後,甄先生復回廣州執業,為使自己的醫術更精、醫理更明,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多次到省、市中醫院進修班及針灸班深造,以致醫理學驗更臻深化。先生更熱心公益,關注社會群體,1946~1956年先後兼任廣州市人力手車工會惠福區醫務主任、市茶居工會醫事顧問、市理髮工會醫事顧問等職務。

1956年應召入廣東省中醫院內科工作,願遂志就,從此便全身心投入祖國中醫藥事業。臨床之餘,首先認真研讀古典醫籍,中醫經典爛熟於心,先生常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要善于思考,要把書本與自己思想結合起來,才能文有所解,理有所悟。他既善理論,又重臨床,既重繼承,又強調發展,敢於創新,在理論學術上多有發展,並與當時的其他名醫一起成為嶺南地區中醫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之一。甄先生不僅以醫術服人,更以為人謙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度,深受群眾讚揚和歡迎。1978年晉升為內科副主任醫師,後又擔任內科主任醫師,並榮獲廣東省名老中醫的稱號。在人才培養上,他也甘做人梯,無私地將自己的心得一一傳給年輕的醫生,為醫院培養了一大批醫療骨幹,對醫院的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甄駕夷(1934-2008),甄夢初之長子,是甄氏醫學的第四代傳人,從醫50餘年,為廣東省中醫院內科主任。甄駕夷幼承庭訓,少年時期隨其父輾轉各地,得其言傳身教,及至年長即在廣東省中醫學院的前身——廣東省中醫專門學校接受正規醫學教育,於閒暇時分潛心鑽研溫病及嶺南雜病,積累的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30歲至其退休以後一直受聘於廣東省中醫院,由於醫德高尚、醫術高超,受病家、民眾歡迎甚多,頗有乃父之風。

甄駕夷在外感高熱風濕痹症癭瘤等內科雜症,妊娠嘔吐、產後虛弱以及小兒疳積等方面均有較深的體會,尤其在治療內科雜症上療效顯著,很好地延續和發展了甄夢初先生的醫學理論和經驗。

張忠德,是甄氏醫學的五代傳人,也是甄氏醫學的發展者,為甄夢初先生的孫女婿。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研究生導師,原任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主任,現於廣東省中醫院醫務處擔任處長一職。

張忠德教授198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分配到廣東省中醫院工作,於同年拜甄夢初老先生門下,一心從醫,盡得師傳。張教授在跟隨甄老期間通過反覆實踐,在辨證候,立治法,選方藥等方面耳濡目染,逐漸領悟甄老的學術理論的精義和經驗技術的竅門,師友砥礪,教學相長,最後得到甄老的賞識成為甄家一份子,並在甄老逝世後保留了甄老的一批親筆遺作,反覆學習研究,將甄氏醫學很好的延續和發展下去。

張忠德教授以呼吸內科見長,將甄老的「通瘀」理論廣泛應用於臨床,用於治療肺結核、胸膜炎、胸積水、肺間質纖維化等病取得理想的效果,對外感高熱,以及風濕痹症、癆證、癭瘤瘰癧等內科雜病同樣頗有心得。對甄夢初先生用藥不求名貴,常以尋常之藥救治疑難沉疴,主張用藥簡便廉驗,以減輕患者負擔的醫風尤為尊重,並將其貫徹到自己的醫學實踐中。張教授其人睿智博學、幽默風趣,且得甄家醫學真傳,醫學成就頗高,在病人中同樣享有很高的聲譽。

學術經驗傳承

甄夢初是甄氏醫學的成大業者,先生善於尋求古訓,博採眾方。先生行醫60餘載,長居嶺南之地,瀏覽涉獵中醫各門派著作,尤對嶺南溫病一派研究頗深,熟讀葉天士、吳瑭、王孟英的醫籍,在實踐中靈活應用,他源於古籍,又不拘於古方,更有創新,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立意新穎,見解獨到。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臨證多取法於葉天士的《臨證指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學理論。臨證時,重視四診、八綱,尤重舌脈二診之變化;注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治則於臨床的指導;治病重本,善抓主證分析,遣方靈活,用藥配伍嚴謹,藥味少,劑量輕,療效好,且善於採用療效顯著而易得的草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

甄老不但善治溫熱時病、小兒疳積、瘰癧癭瘤等證,而且更精於痹症(及其類證)、癆證(肺結核病)的診治。並形成了一套治療此類病症的理論和經驗。

對於痹症,甄老認為痹者閉也需識清,其致病之因風濕二邪必在,因此治療上重通絡以速祛邪,且要注意酌情調補氣血,並創擬穿海湯一方治療痹症,臨床療效確切。

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於傳統理法的基礎上,基於對「痹」、「癆」諸證之體會而立「痹癆必瘀,瘀去證消」的觀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甄老認為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是各種痹症的共同病機,「久病必瘀」、「久病入絡」是癆者必瘀的理論基礎。故「通」是治療痹症的總的原則和要求,而治癆首先應活血化瘀,再行補肺滋陰。基於傳統理法之上,用「祛瘀通絡法」結合辨證,治療痹癆二證,可取顯效。

甄先生對於溫熱時病的組方又另闢蹊徑。外感熱病,嶺南地區多發,他按照自己的獨特的理論,並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對外感風熱、濕溫等疾病的治療,在組方選藥上善用嶺南本草,在治療上注重固護脾胃之氣,每得良效。

甄夢初先生把畢生精力都投入中醫臨床事業,對後輩注重言傳身教,遺憾的是沒有留下完整的學術專著,僅受當時報刊、雜誌之邀將學術經驗的精華部分刊出而得以留存,其餘信息只能從其讀書筆記、手稿以及繼承者中了解。

其子甄駕夷在內科雜病方面繼承了甄夢初老先生的學術精華,並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比如「穿海湯」治療痹症,甄駕夷取其「活血祛瘀」之大義,不單用於治療痛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症,還創新性的應用於肝硬化的治療,亦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另外,甄駕夷在嶺南常見病、多發病上同樣有很深的體會,如膽囊炎,甄主任認為以濕熱困阻為主要病機,治療上主張一清二疏三止痛的大原則,再根據辨證選取藥物,多能獲取良效;而胃脘痛當分清寒熱、虛實,在氣在血而治,喜用魚白甘湯辨證治療胃病;高血壓病當明辨虛實,實者以平肝潛陽為主,虛者以平肝滋腎為主;慢性肝炎以養陰柔肝為主治,兼以疏肝活血。

張忠德教授是甄氏醫學的繼承、發展者,更可謂甄氏醫學的集成者,師從甄夢初、甄駕夷兩位前輩,目前又得拜著名中醫專家晁恩祥老先生門下,將三者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張忠德尤擅治療呼吸內科疑難雜症,在久咳、頑咳的中醫辨治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對於風濕痹症、瘰癧癭瘤、外感高熱、小兒疳積等甄氏醫學傳統病種更有深刻體會,遣藥成對,組對成方,結合季節、時令、飲食等情況治病,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致力於各種咳喘、痹症、小兒疳積的中醫藥防治科學普及工作。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