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瓦硐南天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瓦硐南天廟
圖片來自phsea

瓦硐南天廟,又作巷港南天廟(Hāng-káng Lâm-thian-biō)或上瓦硐南天廟,舊稱永厚宮臺灣澎湖縣廟宇,白沙鄉瓦硐村(頂社)大廟,主祀文衡帝君[1]

沿革說明

「瓦硐」一詞可見於清領時期方志紀錄,但僅見文獻以及外地人稱呼,澎湖在地人咸俗稱「巷港(Hāng-káng)」,該地位處澎湖內海北端,為頂山嶼通往西嶼小門大山嶼媽宮港之渡頭,由於頂山嶼為淺灘,退潮海水極淺,僅有一如窄巷大小的航道能駛船來往大倉嶼,因而泛稱「巷港」。 瓦硐隸屬瓦硐澳,因清領時期商業、交通發達,故以瓦硐為澳名以及澳社行政中心,當地聚落可分作「頂社」、「下社」,其中頂社位於西側、下社則位於東側,約在清領初期便已成形,建有各自的角頭廟,皆奉「文衡帝君」為主祀神明。

瓦硐南天廟為瓦硐頂社的公廟,原名永厚宮,其歷史原本無從查考,引據民國56年(1967年)〈南天廟重修落成簡誌〉所述,乃某日無意中從路旁棄置的石匾發掘,始知前人張謹夫倡建本廟前身永厚宮於嘉慶廿二年,翌年落成里人吳思啟乃贈匾誌慶。

南天廟迄今仍珍藏吳思啟所敬獻的「聖神高厚」匾,落款年份即為「嘉慶庚寅年(嘉慶廿三年、1818年)」,所以南天廟開基於嘉慶廿二年(1817年)有所憑信。[2]2020年6月1日,該匾額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

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年),瓦硐永厚宮在此一年易名為南天廟,進行重建,並將廟址挪移至現址。民國54年(1965年),瓦硐南天廟再度拆除舊廟、興建廟宇,有賴張邦珠、呂登座、鄭有捷、吳雙豹、吳雙諒等赴台向旅外鄉親募捐,順利於民國55年(1966年)農曆二月竣工,並在農曆六月舉辦落戎大典。

其他

民國五十年代(約1960年代),正是澎湖湖西鄉西溪村打石業蓬勃發展的時期[3],瓦硐因當地盛產的青斗石(玄武岩)品質優良,吸引西溪的打石師傅來此寄居,而南天廟的石碑之中,有位名為鄭蚵的師傅捐金十元之紀錄,便是西溪打石產業在瓦硐往來交流的時代見證。

參考文獻

  1. 〈南天廟〉.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Chinese (Taiwan)). 
  2. 〈瓦硐南天廟「聖神高厚」匾〉. 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Chinese (Taiwan)). 
  3. 顏尚文. 〈西溪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