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瓠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瓠子
u=133752405,61316093&fm=170&s=512A6AFB4EB7CECC580D722603004057&w=417&h=405&img.JPEG
圖片來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579261245262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瓠子

漢語拼音:Hù Zǐ
別名:甘瓠、甜瓠、淨街槌、葫蘆、龍密瓜、天瓜、長瓠、扁蒲
性味:味甘,性涼
功能:利水,清熱,止渴,除煩
主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瓠子,中藥名。瓠子的果實。具有利水,清熱,止渴,除煩的功效。主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瓠子

拼音名:Hù Zǐ

英文名:pericarp of Hispid Bottle Gourd

別名:甘瓠、甜瓠、淨街槌、葫蘆、龍密瓜、天瓜、長瓠、扁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hispida (Thunb.) Hara [Cucubita hispida Thunb.]

出處

  • 1.《唐本草》:瓠味皆甜,時有苦者而似越瓜,長者尺余,頭尾相似。與甜瓠蔞體性相類,啖之俱勝冬瓜。
  • 2.《群芳譜》:瓠子,江南名扁蒲。就地蔓生,處處有之。苗、葉、花俱如葫蘆,結子長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兩頭相似。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啖,夏月為日常食用,至秋則盡,不堪久留。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 【Cucurbita hispida Thunb.】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夏、秋兩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粘質長柔毛,老後漸脫落。葉互生;葉柄長達20cm,被毛;頂端有2腺體;卷鬚纖細,上部分2歧;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5cm,不分裂或稍淺裂,邊緣小齒。花單性,雌雄同株;花白色。雄花花萼筒漏斗狀,裂片披針形,花冠裂片皺波狀;雄蕊3,花室折曲;雌花花萼和花冠似雄花;子房圓柱狀,密被粘質長柔毛。果實粗細均勻而呈圓柱狀,稍彎曲,長60-80cm,綠白色,果肉白色。花期7-8月,果實8-9月。

生境分部

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

果實含葫蘆苦素(cucurbitacin)D[1].

藥理作用

人服用煮熟的果實後20-40min可引起嘔吐,9h後發生包性胃痛和腹瀉,18h後恢復。分析結果提示與瓠子果實中葫蘆苦素D含量高有關[1]。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利水;清熱;止渴;除煩。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60-120g;或燒顧性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

千金·食治》:扁鵲雲,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各家論述

  • 1.《千金·食治》: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
  • 2.《唐本草》:通利水道,止渴消熱。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瓠子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瓠子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