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賓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賓樓
圖片來自知乎


瑞賓樓[1],是北京的一家飯店。原址坐落於前門外的門框胡同。因其經營的褡褳火燒而聞名京城。

歷史

清朝光緒2年(公元1876年),有一對來自順義的姚春宣夫婦,在王府井擺了一個褡褳火燒的小食攤,生意十分紅火。賺錢後,在東安市場內開設了「瑞明樓」,但第二代就倒閉了。而該店的兩個夥計羅虎祥、郝家瑞在門框胡同開設了「祥瑞飯店」,專門經營褡褳火燒。

1956年隨着公私合營,瑞賓樓被收歸國有,文革期間飯店屢次易名。

1986年,祥瑞飯館擴建成二層樓,改名「瑞賓樓」,在一層專門供應褡褳火燒[2]

2006年隨着前門大街重修,瑞賓樓搬遷至豐臺區趙公口。另在什剎海九門小吃城朝陽區新光天地和重修好的大柵欄開有分店。

特色

瑞賓樓的特色就是褡褳火燒,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風味譽九州。它和所配套的由雞血豆腐煮成的酸辣湯

  • 褡褳火燒做法講究,面的勁兒,餡的味兒,包的齊整,煎的火候兒,沒有一樣不要功夫。在餅鐺內煎熟起鍋後,趁熱食用。
  • 配上鮮香的酸辣湯或是小米粥,回味無窮。

褡褳火燒由來

那是因為它的形狀,因為褡褳火燒做出來之後是長條的,吃的時候筷子夾起來的時候形狀就跟舊時人們搭在肩上的褡褳一樣,因此人稱「褡褳火燒」。褡褳火燒講究的是餡的味,面兒的筋兒,外焦里嫩吃的時候配上一碗雞血豆腐湯,那味兒沒了治了。

參考文獻

  1. 瑞賓樓,痞客邦,2013-08-23
  2. 瑞賓樓—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