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芝堂(曾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芝堂(曾豐)

作品名稱:瑞芝堂(曾豐)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曾豐

瑞芝堂(曾豐)南宋知名文學家、詩人曾豐的作品之一。

曾豐(1142-1224),字幼度,號樽齋,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橋西人。[1]孝宗乾道五年進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慶府。晚年無意仕進,築室稱樽齋,以詩酒自娛。有《緣督集》。[2]

正文

太空生兩儀,群有函一氣。

飛走動植中,往往有常類。

凡與常類殊,疑類復疑異。

縉雲開國公,來攝飛挽事。

乘閒攜家人,縱步至台治。

三杯晚酣風,一笑春盎地。

夜闌堂左楹,蒸出芝茁蒂。

人不慣見芝,疑信初異議。

詔除九天來,郵傳三日至。

笑開芝函看,默與芝事契。

始攝今即真,雖疑亦云瑞。

那知瑞在人,小物未為貴。

我公胸次寬,始與天地似。

所臨和氣俱,萬匯一一遂。

江湖淮浙閩,兩稻多不穟。

廣東十四州,樂國逢稔歲。

{左禾右罷}稏萬里黃,厥瑞吾駭視。

煌煌楹上芝,茲特瑞之細。[3]

作者介紹

曾豐與曾鞏同宗,他有感於所居地曾姓人"不及溫陵、南豐","未大有聞於世者",進而發奮讀書。於乾道五年(1169)登進士,授永州教授,歷任贛縣縣丞,義寧、浦城縣令,廣東經略司曹,德慶知府,湖南參帥,朝散大夫等職。

入仕途後,他兢兢業業,勤於政事,主張"無為"而治,決不擾民的思想。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拒絕當朝太師韓侂胄的招納,嘉泰四年(1204),被罷職回鄉。

他在福建浦城任縣令時,發現真德秀(理宗時官至翰林學士[4],參知政事)少年聰慧,卻家境貧寒無力上學,遂將其收留館舍13年,加以培養,終於成名。曾豐罷歸後,在故里開辦西山書院,致力於教學和研究。求學於門下者很多,流坑的董氏子弟大多從業於他。董德修是他的得意門生、摯友和妹夫,因曾豐與陸九淵來往甚密,德修遂入象山之門,後成為流坑董氏心學的宗師。此外,永豐的鄧求齋,柳塘的何谷等均為其學生。

曾豐生平好學,博覽群書,以文章名噪一時。在隆興都督府(今南昌)為幕僚時,與黃子由同編《豫章乘》。政事之餘,醉心詩文創作,歸鄉後,築室"樽齋",因以為號。以詩酒自娛,四方來求詩文者經常滿座。著有《緣督集》40卷,今本存二十卷,亦名撙齋集,《四庫總目》行於世。 存詩551首,存文162篇。他的碑、銘、記、頌、序、賦自成一家。其《三朝內禪頌》,被朝中大臣稱為"考證千古,若合符節,可薦清廟"。元代虞集稱其文"氣剛而義嚴,辭直而理性,有得於易之奇、詩之葩者乎,取譬比興,傑然不溺於風俗、山川磅礴雄偉之氣。

主要作品

著有《緣督集》40卷。今存詩551首,存文162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