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珊瑚礁(英語:Coral reef)是由石珊瑚目的珊瑚蟲的骨骼組成的。
這些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
珊瑚的端部不斷成長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海浪、遊動的魚和其它外力會折斷這些珊瑚,使它們落入珊瑚礁的隙縫中。
許多其他生活在珊瑚礁的生物的骨骼也是由碳酸鈣[1]組成的,
它們也為珊瑚礁的形成做出貢獻,但是珊瑚蟲是最重要的。
尤其海浪比較強的地方,珊瑚蟲所構成的結構是最主要的。
它們一層一層地加厚珊瑚礁,為珊瑚礁提供了其結構強度。
其它珊瑚在珊瑚礁的表面形成樹枝似的結構,加大了珊瑚礁的面積。
甲殼動物進一步加強了珊瑚礁的強度,防止它被海浪摧毀。
這些甲殼往往在珊瑚礁的邊緣形成一個保護層。這個結構尤其在太平洋非常顯著。
分類
按照其地理分布的不同珊瑚礁可以分兩類:深水珊瑚礁和熱帶珊瑚礁。
深水珊瑚礁
許多石珊瑚也可以在水溫20 °C以下成長和成礁。它們不使用陽光作為首要能源,
而是使用周圍水裡的營養。與熱帶的珊瑚礁相比這些珊瑚礁的生長非常緩慢,
每年甚至只有1mm。比如在歐洲的沿海從伊比利亞半島直到北角都有一圈這樣的珊瑚礁圍繞。
他們可以在數千年的時間中長到數米大。
典型的珊瑚礁位於水深200至1000米之間,至今為止被發現的最深的深水珊瑚礁達3000米。
水深超過4000米以上的地方還沒有發現有屬於這些屬的珊瑚生存。
深水珊瑚礁尤其受到現代化的捕魚技術的威脅[2]。深水拖網可以在幾分鐘內破壞整個在數千年裡緩慢成長起來的珊瑚礁。
熱帶珊瑚礁
熱帶珊瑚礁的珊瑚只能在水溫高於20 °C的地區生存[3]。
這些石珊瑚與蟲黃藻共生,因此它們需要充分的陽光,它們因此生活在水深50米以內的水中。
因此熱帶珊瑚礁一般位於北緯30°至南緯30°之間。
熱帶珊瑚礁的總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它們每年約堆積6.4億噸的碳酸鹽。
一般珊瑚礁長到水面就不繼續生長了。
原因是大多數珊瑚蟲不能在水面上生長,
少數可以在水面上生長的珊瑚蟲也不能長時間脫離水。
珊瑚礁最主要的生長區位於其邊緣,這裡的珊瑚礁一般緩慢下降,然後在礁石的邊緣突然陡降。
珊瑚蟲的生長也幫助產生水流來運入無機營養,運走新陳代謝產物。珊瑚礁的邊緣同時也是受風浪衝擊最強的地方。
這裡生長與破壞形成了一種平衡[4]。被風浪折斷的珊瑚礁落入深處,逐漸加闊珊瑚礁的地基。
珊瑚礁錯綜複雜的結構為許多魚和無脊椎動物提供了多樣的生活環境。
紅海珊瑚礁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爾代夫珊瑚礁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形態種類
根據珊瑚島礁在海面上下的不同位置,
自下而上可把珊瑚島礁劃分為六大類型:暗灘、暗沙、暗礁、沙洲、沙島和岩島[5]。 暗灘簡稱灘,是指海底突起的珊瑚礁灘地,位于海面下較深的地方。
灘面有礁墩向上隆起,如南沙群島的人駿灘,灘面平均水深27米,但灘上個別礁墩可以上升到離海面5.5米處,直接影響航行。
暗沙,是較淺的珊瑚礁灘,位于海平面下不太深的地方,又有礁墩發育其上,對航行極為不利。
暗礁簡稱礁,是生長到海面附近的礁體,礁頂在退潮時多數可露出海面,礁面水深一般不超過7米,直接影響航行。
沙洲簡稱洲,是已經露出海面的陸地,是由鬆散的珊瑚沙、貝殼碎屑等堆積在礁盤上形成的,
一般高潮時不被淹沒,但是在颱風、大潮時往往遭到淹沒。它的面積較小,外形也不穩定,植物稀少。
沙島是由沙洲日益擴大和加高而形成。它和沙洲不同之處在於:
沙島形成歷史較久,不易受颱風吹襲而變形;沙島地勢較高;
沙島面積較大,積貯雨水較多,植物能生長。
岩島,指固結成岩的珊瑚沙層和珊瑚石灰岩所成的島嶼,
當海浪沖蝕後能形成海崖,使海岸變得陡峭,露出水面的高度也較大。
參考文獻
- ↑ 美麗而瀕危的珊瑚礁,科普中國,
- ↑ 報告指出全球四分之三珊瑚礁面臨威脅,科學網,2011-2-25
- ↑ 海洋科普(610)| 海洋生物的「大基地」-珊瑚礁 ,搜狐網,
- ↑ 珊瑚礁是天然防波堤 退化將加重沿海海浪災害,海洋財富網,2018-03-20
- ↑ 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沙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