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迎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迎春14.jpg

山西太原人,女,1942年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 。中國畫研究員一級美術師、文化部特殊貢獻專家、中國美協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協理事。1957年 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學習繪畫,雕塑[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王迎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 :1942.3

職業 :畫家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代表作品 :

《慰安婦》《黃河在咆哮》《太行鐵壁》 《王迎春畫集》[3]

個人簡介

王迎春

1942年3月生,女,山西太原人。1957年入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61年繼入該院國畫系,1966年畢業後在山西從事印刷裝潢設計和油畫、中國畫、版畫創作。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班,1980年畢業,參加中國畫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並進行國畫創新探索與學術研究工作。現為中國畫研究院業務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五、六屆委員。擅長人物畫,兼及花鳥、山水、書法。自1959年始與丈夫楊力舟合作,中國畫《黃河在咆哮》獲葉淺予獎學金;《太行鐵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質獎;連環畫《小二黑結婚》獲全國第三屆連環畫創作評獎二等獎;個人作品中國畫<金色的夢>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質獎。作品在十餘個國家展出。《太行鐵壁》等被中國美術館等處收藏[4] 。 成名道路 王迎春

1973年,王迎春回到哺育自己成長的黃土高原。 王迎春沿着黃河跋涉着,以旺盛的精力畫着一張又一張的速寫,一個個樸實的黃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王迎春每見到山莊的孩子時,總是深情地看着,在黃河的對岸,兩個孩子在盼王迎春。由於母親身體情況欠佳,孩子們早已整托在幼兒園。母親在信中講:外孫們每當看到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時,總是眼淚汪汪的。讀到這裡,信紙已被淚水打濕了。

王迎春完成了創作的準備工作,花大氣力,反覆推敲人物與船,船與水的關係,回憶生活中對黃河的感受,借鑑元代馬遠<水圖>中表現的意境和筆墨。最後採用了俯視,置船于波浪起伏,漩渦奔涌的激流中,往前呈放射狀直衝而下。突出了一往無前的氣勢。在筆墨上運用闊大、自然的筆勢,勾出水的結構和動勢,潑色渲染,以呈質感。中景上清晰地勾出船行的運動水線,遠景的河水從畫外飛流直下,浪如山疊,以增加氣勢。

經過嘔心瀝血的創作,《黃河在咆哮》誕生了。畫中黃河水天上來,濁浪拍空,奔騰咆哮的激流中,一葉滿載彈藥的扁舟。十幾名船工奮力揮漿,同心協力與隨時要吞沒王迎春的巨浪博斗着,激昂的吶喊蓋過了黃河的咆哮。

「咆哮」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不但獲得「葉淺予獎學金」而且在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報刊紛紛印刷發表。展覽廳內,觀眾們站在這幅畫前久久不動。延安時代的美術家蔡若虹感嘆其為「力量的美,征服自然的美」。

岩,背靠堅石,人即山石,山石即人,太行山與抗日英雄渾然一體,組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站在這幅畫前,崇敬感、莊嚴感油然而生,使人感到一種人民不可戰勝,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力量。畫家在這裡採用異質同構的構思,雕塑群像式、象徵性手法。是多麼新奇、獨到。令人撫掌叫絕。這令人感到,這是繼石魯《轉戰陝北》之後,對「人物與自然交融」表現手法的又一次實踐。堪稱典範。作品開拓了人物畫的領域,豐富了寫意畫(人物、山水)題材。

作品以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及藝術創新的成果得到美術界內外的好評。《太行鐵壁》在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中獲得優秀作品金質獎並獲北京市建國35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評獎活動的大獎。

自《太行鐵壁》之後,春舟進行了十餘年的藝術探索。厚積薄發,王迎春已步入了金秋時節。

個人事跡

童年 王迎春1942年,在山西省臨猗縣和太原市分別降生了一個男嬰和一個女嬰。15年後,他們同時跨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的大門。男孩叫楊力舟。女孩叫王迎春。春舟是他們日後藝術合作所用的印章。

迎春活潑伶俐,喜歡體操、田徑等體育活動,喜歡跳舞,還喜歡演戲。她經常和媽媽去看花旦戲,回到家後,圍條床單,站在土炕上,模仿戲中的姿態,哼哼呀呀地表演着。她最喜歡的還是畫畫。外祖母用紅紙剪了各種窗花: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老鼠娶媳婦……嚴冬里,白雪伴着鮮艷的窗花,給小迎春帶來莫大的快樂。

在她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上圖畫課。老師要大家自選畫材。有的同學畫五角星,有的照着鉛筆盒上的小動物認真地描着。小迎春見老師伏在桌上批改作業,便給畫了下來,最後還用蠟筆塗上藍衣服和紅臉蛋。過了幾天,同學們的美術作業都發了下來,唯獨沒有她的。有人通知她去辦公室。她惴惴不安地推開門,見裡面只有校長,他拿着那張畫笑眯眯地問她為什麼畫老師,並說,畫得不錯,不過不應隨便畫,要尊重老師。從此,學校的老師都知道了她的名字,並鼓勵她,她更喜歡畫畫了。小學畢業前,學校里所有的牆報上的插圖,幾乎都是她畫的。有一幅還參加了全市小學生成績匯報展。

在附中二年級的時候,迎春的一組構圖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並要她製作完成。這對基礎課尚未讀完的她實在是力不從心。正在這時,一個男同學出現在她的面前。他就是楊力舟。

婚姻生活

力舟生長在農村。幼年喪母,靠姑姑收養長大。他性格樸實,沉默寡言,但又很執拗,尤其是在學習上。他先是默默觀看,繼而是不斷出主意,而且頗有見地。困境中的迎春漸漸地感到這個樸實的男同學對她的創作有着很大幫助。於是邀請他一起畫。合作中,他們感到相互間有許多共同語言,配合起來十分順手。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作品終於完成了。這是一套以農村婦女參加勞動為題材的四扇屏。題為《四女圖》。第一聯是水車技術革新;第二聯是運肥;第三聯是溫室育苗;第四聯是機械軋棉花。作品經老師的推薦,在陝西畫報彩色印製發表了。這年,他們16歲,從此,他們開始了數十年的合作。

1967年底,楊力舟、王迎春在患難與共中結為生活伴侶。

1970年,他倆應邀參加了平型關紀念館的歷史畫的創作,完成了他們第一幅大型歷史畫《平型關大戰》。

1972年,他們根據毛澤東當年與晉綏日報人員談話這一史實為題材與蘇光合作了歷史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畫面上,毛主席一手握拳,一手張開,在向編輯人員講授辯證法的哲學。主席手指間夾支點燃的香煙、衣着樸素,談笑風生。編輯們聽得輕鬆愉快,整個畫面洋溢着親切、生動、真實的氣氛。這在領袖已神聖化的當時,是需要有相當的膽略及美學見地的。蘇光是事件的當事人。主席的傳神動作,是他根據現實生活提煉、加工而設計的。因而使人倍感真實和親切。而春舟那深厚的美術功力使其在畫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人幫」倒台後,春舟和其他藝術家一樣,擺脫了束縛,獲得了寬鬆的創作環境。他們深知,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因此,他們丟下了年幼的兒女,跋涉於太行山上,黃河之畔。革命鬥爭的遺蹟及特有的環境氛圍使他們感慨和神往。歷史雖已逝去,但他們似乎看到抗日烽火那裊裊余煙。他們的創作激情被其點燃了。正在這時,紀念建軍五十周年全國美術展覽向他們發出了約稿。挾太行山歸來的激情,他們很快就完成了表現朱總司令形象的美術構思和草圖。當時,關於朱老總的照片很少,可借鑑的資料也不多,頭像的創作很不容易。他們憑藉紮實的造型功底、同時設計了幾幅朱總司令像。

夫妻倆顧不得晚炊,一起對頭像進行選擇。迎春認為第一幅好,體現了總司令剛毅、深沉的大將風采。力舟則認為,第三幅更顯得可親可敬,況且造型處理得不錯。倆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空氣十分緊張。

吵歸吵,第二天,他們請省美協主席蘇光同志來選擇。蘇老作出了直率的裁判,迎春滿意地笑了。力舟也心悅誠服地直點頭。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了。畫面上,朱總司令手握望遠鏡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前,身後是開赴抗日戰場的八路軍健兒。這就是著名的中國畫《太行浩氣傳千古》。作品展後又在不同的展覽會上反覆陳列四次,並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上的巡迴展出,作品現被珍藏在中國美術館,自《太行浩氣傳千古》後,春舟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書畫生涯

1978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將在全國招生了。這一消息使他們十分興奮。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學習深造的機會啊。可冷靜下來一想,他們又猶豫起來。到千里之外求學總不能帶着孩子啊。如果放在家中,他們實在年幼。女孩5歲,男孩僅兩歲。再說,自他們出生以來,吃的苦還少嗎?每想起這些往事,迎春的眼圈就紅起來。

1975年,晉南地區文化局慕名前來請春舟夫婦輔導該地區的美術創作。那時他們的兒子出生未過百日。迎春為難極了,自己產後十分虛弱,嬰兒又太小。迎而,美術家的責任感使她答應了下來。

他們這對兒女所得到父母的慈愛的確太少了。實在不忍心讓他們再吃苦了。

畫什麼呢?當時的藝術領域,思想解放,題材突破的思潮尤為活躍。當他們準備畫他們所熟悉的黃土高原的人民時,一些好心的朋友勸阻,指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

這次畢業作品的創作,誰不願意獲得好的成績呢?正在這時,一些美術界老前輩為他們指明了方向。葉淺予先生指出,要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輕視自己熟悉的東西。華君武老師則鼓勵他們,要甘於走寂寞的路。老師們的教誨堅定了他們畫勞動人民的決心。寧肯畢不了業,也絕不趕潮流。就具體內容來說,他們認為,目前,我們的國家還很貧窮落後,要改變這種面貌,就需要發揚戰爭年代團結一致,頑強戰鬥的精神。因此,他們決定再現這一鬥爭場面,激勵青年為現代化建設而奮鬥。

個人影響

作為人物畫家的王迎春女士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中漫步,面對已往的藝術成就,從不停滯或自鳴得意。近20年來激情滿懷不斷地融入新思維,創造新形式,藝術生命蓬蓬勃勃,十分可喜,而且,不斷地湧現出許多好作品。雖然她的藝術觸角在不斷出新中,一以貫之的主線,對人性的關注和揭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衷情在畫作中露出來,從鴻篇巨製到咫尺小品,她都給作品注入豐富的內涵與可貴的精神。

數十年創作出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總體格調雄健質樸,大型繪畫突出象徵性、紀念碑性的史詩般壯美風格。小品畫則高雅優美,以抒情特質見長。時代的生活再現、個性化的典型藝術形象塑造,組成王迎春藝術世界的瑰麗畫卷,其細膩真摯的情感與多元豐富的造型特徵映照着時代的風貌。其與時代同步的不懈革新追求,顯現出強烈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也必將促使其依然以旺盛的精力和年輕的創作心態向更高更遠的藝術境界飛越。

作品賞析

視頻

寫意筆墨與現代構成——畫家楊力舟、王迎春訪談錄 2018年06月15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