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濬墓下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濬墓下作》

作品名稱: 王濬墓下作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王濬墓下作》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此詩描寫王濬墓地的荒蕪、淒涼,以寄託詩人的哀思。

詩詞原文

人間無阿童②,猶唱水中龍③。

白草侵煙死④,秋藜繞地紅⑤。

古書平黑石,神劍斷青銅。

耕勢魚鱗起⑥,墳科馬鬣封⑦。

菊花垂濕露,棘徑臥干蓬。

松柏愁香澀,南原幾夜風⑧!

作品注釋

①王濬: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吳有功。卒,葬柏谷山。

②阿童:王濬的小名。

③水中龍:指王濬。《晉書·羊祜傳》:「童謠云: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祜曰:此必水軍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監益州諸軍事,加龍驤將軍,密令修舟楫,為順流之計。濬終滅吳。」

④白草:草經霜而白。

⑤藜:一年生草本植物。

⑥魚鱗:形容耕地連接排列之狀。

⑦墳科:墳冢。一作墳斜。

⑧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白話譯文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討伐東吳

功在千秋

五百年悄然過去

王浚的容顏在歷史的雲煙中朦朧

人間的童謠還在唱響

不畏岸上虎

但畏水中龍

在奔赴長安的旅途

是王浚的草墓牽我的腳步

煙霧籠罩,枯草流白

秋藜經霜,顏色猩紅

經歷幾百年的風霜雪雨

鐫刻的碑文已經失去了力度與深度

我想隨葬的青銅寶劍也早已鏽蝕腐蠹

翻耕的農田猶如魚鱗緊挨在墓邊

墳頭隆起,封土象馬鬣毛向四邊伸延

野菊花沾着露水,是百年的弔唁

乾枯的篷草倒伏在荊棘叢生的路邊

松柏的清澀幽香在飄散

借着夜風冷冷,飄散在南原

王浚已死南原,南原已經沒有風光

只有童謠在傳唱:

阿童復阿童

銜刀游渡江。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 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 韓愈、 皇甫湜,並和 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 嚴羽《 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 昌谷集》。

[1]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2]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3]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其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賀終不得登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