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淑萍化骨為石(王淑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淑萍化骨為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王淑萍化骨為石》中國當代作家王淑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王淑萍化骨為石

小時候,在被父親翻爛了的藥書里,知道有味中藥叫龍骨,有鎮靜安神、斂瘡生肌的作用。以後的好多年裡,龍骨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躺在中醫藥匣子裡的一味藥而已。

前些日子去看病,在中醫開的藥方里,辨別出了「龍骨」兩個字。龍骨,是龍的骨頭吧?我在醫生對着藥方抓藥時,問了一句。

愛中醫的人和愛文字的人一樣,都有股執拗勁。他停下手,透過厚厚的鏡片,對着我看了半天,說,現在的人都喜歡斷章取義,中醫中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回家好好學學吧。

取了藥出門,分明聽見身後傳來一聲長長的嘆息。

閒來翻書《本草經百種錄》,看到龍骨這味藥: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收斂正氣」,看到這四個字,獨獨的一份好感從內心深處裊裊地散了出來。

「龍骨,是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牛、鹿、大象等的骨骼化石,內含碳酸鈣、磷酸鈣,少量、鉀、鈉、氯、硫酸根等,味甘、澀,性平。具有鎮靜,斂汗澀精,生肌斂瘡的功效。」查書籍,問度娘,忙活了一整天,都沒有把龍骨和龍扯到一起——時隔多日後終於理解了落在背後的那一聲嘆息。

龍骨是一味中藥,是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化石。取名「龍骨」,只是因為它的碩大與久遠符合古人對龍的想象。它躺在醫書里,躺在中藥鋪里,躺在中醫的藥方里。對我而言,它只是個遙遠的存在。

直到我站在賀蘭山下一片廢棄不用的磚廠里,眼前的景幾乎具備了荒涼的所有特徵,滄桑得近乎殘忍:地表裸露着,呈現出嚴重的水土流失症狀,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放眼四周,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跡象,呼呼的北風揚起陣陣沙塵,心也被吹得荒涼起來。一道道生鏽的鐵絲網,將荒涼分隔幾處,同時將探訪者的腳步阻隔在遺址之外。越過一道坎,爬上一道坡,從溝壑縱橫的荒涼中找到一塊黑色石碑,碑體上刻着「西河橋古動物化石」幾個字,龍骨這味藥從中藥鋪里「忽」地跳了出來,輕輕巧巧就到了眼前。

如果用動漫的手段將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演繹一遍,20億年的滄海桑田就可以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最初,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震動的海底沉積物蓋層隆起,形成山體雛形;到了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運動,受地應力的作用,山體繼續緩慢上升,終於刺破青天,屹立於蒼穹,成為了我的母親山——賀蘭山。

從萬頃碧波到廣袤大地,萬千生物隨着地殼變化及山體的不斷擠壓和隆起,繁衍、變種,有些被環境淘汰,有些被時光掩埋。但造物主的奇妙讓一些幸運的生物用化骨為石的方式存在了下來,人們稱它為化石。

化石一詞來自拉丁語「fossilis」,意思是挖掘,是生活在遙遠過去的生物遺體或遺骨變成的石頭——這樣的解釋,無論是在詞條里還是在現實里,都似乎隔着萬水千山的距離,既遙遠又陌生。

除了考古學家和文人墨客,很少有人會將這樣的地方當做一處景觀來欣賞,雖然它的荒涼,代表了大西北最經典的原始美,但還是讓我一次次問路無果,迷失在鄉村小路上。

但事實是,這裡出土了大量犀牛、盤羊、大角鹿、老虎、獵豹、三趾馬、古珊瑚等古動物化石。眾所周知,犀牛是食草動物,喜歡在熱帶、亞熱帶的叢林裡生活;大角鹿喜食水草,生活在寒溫帶地區;盤羊棲息於沙漠和山地交界的沖積平原和山地低谷中,喜歡沙漠和大草原;三趾馬喜食嫩草,喜歡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奔跑;而「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中的美麗珊瑚,則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岩礁、崖面和凹縫中……

叢林,草原,沙漠,海洋,這不是我眼中母親山的模樣。但這些千萬年前的動物屍骨,真真切切地藏在她的腹中,證明了我的家鄉石嘴山,遠古時期也曾是湖泊相連,林木茂盛,水草豐美,草原遼闊的理想家園,是哺乳類動物生活的天堂。

凝神於明媚的陽光里,遙望無人可知的距離,突然想到了很多詞語,天長地久,滄海桑田,海枯石爛,地老天荒……我想,也許只有在化石前,才能真正體會這些詞語的內涵。

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漫長到需要用滄海桑田來形容。這也是一段驚恐的過程,驚恐到需要用心驚膽裂來描述——數千萬年前,這裡是一處水土豐沛的三角洲,有着遙無邊際、生機盎然的原始森林,成群的犀牛拖着笨重的身體,悠閒地吃着草;溫順的大角鹿頂着一對長長的犄角,邁着優雅的步伐,覓着樹葉和青草;鬱鬱蔥蔥的森林裡,到處都是古老的蕨類植物,銀杏、松柏,高聳入雲,遮天蔽日,空氣中散發着潮濕的味道。清清的湖水裡,無數古老的魚類,悠哉悠哉地游着,茂密的草叢裡,遠古的爬行動物,緩緩而過……天美地美,歲月靜好。

忽然有一天,一聲霹靂,山崩地裂,烈焰騰空,附近沉寂了許久的火山噴發了。暗紅的岩漿裹挾着滾滾黑煙噴涌而出,轟隆隆的聲響向四周層層壓去,被燒得通紅的岩石騰空而起又疾馳落下,在煙幕的空中留下千萬條火紅的劃痕,鬱鬱蔥蔥的森林霎那間變成一片火海,所有的生靈瞬間被火山熔岩覆蓋,來不及掙扎,來不及呼叫,甚至千百萬年後,還保持着生前最後的姿態。

億年的重組,萬年的演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漫長的光陰里,一部分動物被大自然淘汰;一部分動物的屍體被沉積的泥沙覆蓋之後,瞬間與空氣隔絕,逃脫了腐爛的命運。千萬年的時光中,在高溫、高壓的不斷作用下,動物的身體和泥沙合而為一,越來越堅硬,越來越牢固,最終肌化為石,以一種永恆的形態被保存了下來,成為化石。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這樣的幸運。成為化石是遠古生命的一種奇蹟:死時恰好在低洼或河湖地帶,恰好迅速被泥沙掩埋,恰好地面既不乾燥也不潮濕......這種幾率,和中五百萬彩票的幾率差不多。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古動物化石都可以稱為龍骨。中藥里的龍骨,泛指新生代的哺乳類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年代不是很久遠,準確地說是「亞化石」,微觀下呈蜂窩狀,具有較好的止血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創可貼。而西河橋古動物化石遺址出土的化石,多為「亞化石」,就是中藥鋪里的那一味龍骨。

[1]

作者簡介

王淑萍,回族。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