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敏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敏川(1889年3月22日-1942年9月2日),有時單用「錫」作為筆名。出生於彰化縣街北門外,畢業於師範學校,任教於彰化公學校,為台灣文化協會末代委員長。

簡表說明

左:王敏川肖像。右:1925年《台灣民報》第69號封面,右上圓形章為王敏川的專用印章。原圖連結
姓名    王敏川    
性別    男     
出生日期  西元1889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西元1942年9月2日
 職業    社會運動家    
出生地點  臺灣彰化     
畢業院校  彰化公學校、早稻田大學


人物簡介

王敏川先生,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先驅。字錫舟,筆名或單署一「錫」字,臺灣彰化人,光緒十五年(1889)三月廿二日生。係「漢學仔仙」王延齡之次男。少受孔孟之教,讀漢詩、古文,雖陷居異國,終身以漢民族自居。1909年畢業於師範學校,即在母校彰化公學執教。1919年負笈東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時正歐戰之後,社會主義思潮澎湃,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中國則發生五四運動,民族自決之浪潮沖擊各殖民帝國,東京之臺灣學生受此影響亦有自覺者,敏川因此積極參與林獻堂所領導之臺灣民族運動,1920年加入「新民會」,並負責籌辦《臺灣青年》雜誌,逮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即加入為會員。兩年後畢業返臺。1923年4月《臺灣民報》創刊於東京,擔任幹事,與社長黃呈聰連袂返臺,「宣傳民報使命,並勸募讀者」,開始以文字喚醒民眾,並積極推展文協活動。同時與蔣渭水組織「臺北無產青年會」。反對說日語,提倡地方文化,鼓勵體育。旋被當局禁止,遂又組織「臺北青年讀書會」,討論各種社會問題,並吸收各種主義思潮,一面支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復招日人之忌,控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將為首者蔣渭水、王敏川、賴和、蔡培火等二十九人投諸獄中,是謂「治警事件」。擊獄數月,於獄中讀書打坐,有「獄中雜詠」十餘首。出獄後仍以記者為業,唯漸拋棄日人終會以平等相待之幻想,開始採取針鋒相對的抗爭路線。一面深耕社會基層,利用文協舉辦之各種活動以喚起民眾,提升其文化水平及「婦女自覺」。而因路線不同,致使文協發生分裂,林獻堂、蔣渭水等文協舊幹部成立臺灣民眾黨;新文協主張階級鬥爭,以連溫卿、王敏川為領袖,王敏川出身「社會主義大本營」之早稻田大學,為積極的左派,在新文協中迭任要職,當選組織部主務兼教育部部員,轉青年部部員,後又在「上大派」之支援下,漸取連溫卿之地位而代之,由財政部及青年部部長,晉升為中央委員長兼財政部長。1931年冬,日殖民當局檢舉臺共,而身為文協委員長之王敏川曾率眾參加簡吉在臺中召開之「臺灣赤色救援會籌備會」,因此他和新文協十餘位中委,皆遭逮捕,被處以四年徒刑,加上未審前之留置,共坐了六年黑牢。唯判決書仍註明其為「非黨員」,即非臺共份子。在獄中受盡折磨,至1938年始獲釋出獄。時為七七之後一年,日本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入戰時體制,現實之政治環境,已不容他論政,唯有三緘其口,沈默是金。更何況在獄中受盡折磨,健康大受斲喪,出獄後更是貧病交迫,延至1942年9月2日抑鬱而終,年五十六。光復後一度入祀彰化忠烈祠,卻在民四十七年以「臺共匪幹」之罪名遭官方撤除,至今尚未平反[1]

影片分享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