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效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效明(1909年2月-1991年11月30日),遼寧省昌圖縣七家子鄉二河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東北抗日聯軍將領[1]

生平

祖籍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曾祖父王佩賢闖關東。祖父王祥生六子,父親王景成是長房,生四子三女,為最小的孩子,六歲喪母,送養給二叔。十歲進杏山小學。十三歲進金家屯高小。1923年高小畢業後投奔在奉軍的舅父開始謀生。1924年11月考取公費的奉天兵工學校。1927年12月畢業後考取東北陸軍講武堂。1930年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分到哈爾濱的東北局十八旅76團為見習軍官。九一八事變後,王效明秘密參加了滿洲國愛國軍官的「反日救國小組」。利用1931年10月入職滿洲國首都新京的禁衛步兵團三營營副的機會,聯絡抗日誌士,準備綁架溥儀。後因事情泄露,他逃往哈爾濱。不久,他又參加了反日救國軍,任參謀長兼支隊長。1932年11月因內奸告密,被日本憲兵逮捕。由於他沒有暴露身份,1934年被保釋出獄。

1945年日本投降後,8月27日進抵吉林市蘇聯紅軍吉林市衛戍司令部副司令,接收吉林市。八路軍359旅的袁任遠、旅政治部民運科長段競率領的先遣隊30人於1945年1O月底到達長春,11月5日到達吉林市。成立永吉地委、永吉軍分區,書記兼政委袁任遠,司令員王效明,組建吉林全省保安隊。下設三個總隊,段競任吉林保安第一總隊政委。

1945年11月21日,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乘火車抵達吉林市後,由於蘇聯駐軍不同意該部東去延邊,遂編為吉林保安第七支隊。支隊長崔明,政委朴勛一。1945年12月初,吉林保安第一總隊及第七支隊占領樺甸縣城。1946年1月,吉林保安第七支隊更名為朝鮮義勇軍第七支隊。

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中,吉南軍分區於5月31日占領樺甸縣城、磐石縣城、攻克了煙筒山。1947年7、8月份,樺甸縣大隊擴編為七十三團;磐石縣警衛團改編為七十四團。吉南軍分區這時轄第71、第72、第73、第74共計4個團,總兵力4000多人。東北夏季攻勢中,吉南軍分區作戰265次,殲敵1685人,摧毀碉堡215座,繳長短槍1375支、輕重機槍25挺、炮17門。1947年攻克口前鎮,殲滅正規軍步兵、工兵、輜重兵3個營。1948年3月2日吉林市守軍60軍棄城逃長春,吉南軍分區沿途殲敵近千人。

1948年1月18日,以吉東軍分區機關在九台縣改編為獨立第六師,師長鄧克明,下轄第16團(前身朝鮮義勇軍5支隊15團、延邊警1旅3團、吉東軍分區獨立3團)、第17團(前身延邊警6團、吉東警2旅5團、吉東軍分區獨立6團)、第18團(前身為永吉軍分區2團、24旅71團,團長蘇連才)。1948年11月,改稱第一五六師。

1948年4月,吉林軍區吉南軍分區第七十二團兩個營(原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松江軍區第八團(原朝鮮義勇軍第3支隊)、牡丹江軍區獨立第3團(1946年4月穆稜縣保安隊基礎,1947年4月改編為牡丹江軍區獨立第三團),合編為獨立第11師,以吉南軍分區機構改編為師直,師長王效明.政委宋景華,副師長李德山,全師7000餘人。1948年8月,該師參加長春圍城戰。占領長春後,該師擔任衛成長春任務,由於紀律好被軍委通報表揚。1948年11月,延邊軍分區補充該師新兵2000餘人。12月,吉林軍區警衛團1100人補入該師。1948年11月,獨11師改稱第164師。轄第490、第491、第492團。

1949年6月,王效明率解放軍第164師改編為炮兵第6師,任師長。1950年7月率部調青島改編為海軍海岸炮兵學校,任海軍炮兵學校首任校長。1950年8月開學,1950年12月培養了12個連的建制人員。1953年8月,王效明調海軍海岸炮兵部任副部長。1955年1月,任海軍岸防部部長,1955年7月調中央軍委武裝力量監察部海軍部主任。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959年11月,調海軍旅順基地任副司令員。1964年8月,調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任組長。1978年2月出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五機部顧問、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離休,任中共兵工學會名譽理事。

1991年11月30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2歲[2]

視頻

王效明 相關視頻

遼寧省昌圖縣領導來漣參觀考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