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闌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站酷 的圖片

玉闌干》是一首新詩,新詩又稱白話詩、白話新詩、現代詩、自由詩。與舊體詩相對而言,即「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產生的新體詩歌。它採用現代口語寫詩,不受傳統格律限制,生動活潑,押韻與否聽憑自由,形式大體整齊,適於表現現代複雜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與文言詩相區別,新詩又稱為白話詩,它包括自由詩、現代格律詩等。

玉闌干

新詩格式

新詩格式大體可分為分行詩、分段詩及圖象詩三類,當中分行詩最流行,作品最多。

一、分行詩

新詩分行是受西洋文學影響,有時被譏諷為「散文的分行」。分行詩發展出自由詩和格律詩兩大支流。

1、自由詩

「自由詩」一名源自法文「vers libre」,特點是沒有固定的結構、固定的節奏,可以靈活用韻, 也不一定要押韻, 但讀起來也講求節奏感、音樂感。自由詩以「以內容決定形式」為最高原則;包含節奏押韻、標點符號、字數多寡、分行分段等各種形式上的元素[1],都由詩的創作主題內容來決定其取捨。

形式必須為內容而犧牲配合;詩人無須嚴格遵從任何以表面形式的美感為訴求的寫作慣例和規範,一切均以主題之表達內容的需求為歸依。也就是說,如果創作的主題內容需要,那自由詩也可任意使用格律的句法。

2、律詩

格律詩有自己一套可以自我重複的規則,以決定行數、段數、音尺、韻腳的原則。每句的字數、每節的行數、音節都比較講求規律,也講求押韻;詩人有時會為詩作自行定立格律規則,以營造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格律詩[2]的兩大特色,是視覺上的美感和聽覺上的美感。格律派詩人講究行中「節的勻稱」與段中「句的均齊」,要求行與行之間有對稱調和的關係。每段之中,至少有兩行的音尺字數是相互對稱的,念起來,有強烈的節奏感。

格律派認為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全在它的節奏,所以格律就是節奏。許多格律詩都是每節4行,每行字數相同,看來方方正正,被戲稱為「豆腐乾詩」。

格律詩是1928年以後新月派常用的形式,著名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卞之琳、梁宗岱、吳興華等,但未能成為主流,1940年代後,作品漸漸減少。現代社會的許多題材大部分屬於自由詩的調子,格律詩的題材比較難得,1950年代時受台灣的現代派大加貶抑,從此一蹶不振。

二、分段詩

草創時期的新詩,沿襲舊詩不分行的形式,分段而不分行。新文學運動以後,詩人翻譯西洋文學時,譯介了不少散文詩,如泰戈爾和屠格涅夫的詩歌,引來仿效。

分段詩作家不多,早期的詩人有魯迅、朱自清、徐志摩等,戰後常作分段詩的,只有紀弦、商禽幾位。早期分段詩佳作不多,往往結構鬆散,有如散文。走過發展初期後,繼續致力於分段詩創作的詩人也不多,分段詩便逐漸沒落了。

三、圖象詩

圖象詩,或稱具象詩,是排列成形象或圖像的詩,圖形與內容互相配合。西方文學中,喬治·赫伯特的圖象詩就很著名。圖象詩的創作,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