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蝴蝶·秋風淒切傷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蝴蝶·秋風淒切傷離》

作品名稱: 《玉蝴蝶·秋風淒切傷離》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玉蝴蝶·秋風淒切傷離》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晚唐時期戰亂不斷,思婦征夫的相思成為重要的文學題材。此詞即為作者代閨中思婦抒寫其對塞外征夫的相思之情。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溫庭筠詞作最常用的手法,是以綺麗華美的環境,凸顯孤獨女子的心情。這首詞卻與溫庭筠大多數詞作不同,它是以蕭索淒楚的秋景襯托離情,將淒切的秋風飄零的草木,都寫入詞中,情景交融,形成質樸清峻的風格,達到令人神傷的效果,在溫詞中別具一格。[1]

詩詞正文

譯文

淒淒切切的秋風已吹起,天氣轉涼了,遠遊的人兒還沒有歸來,不禁叫人牽腸掛肚,增添離別的感傷。現在塞外應該是衰草遍野,滿目枯黃了吧,而飛往江南的北雁還遲遲未到。

嫩臉已經變衰如芙蓉般凋謝,新眉也像楊柳的葉子失去了往日的顏色。她見到秋天裡眾芳搖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滿了悲傷,可是那柔腸寸斷的離愁別情,又有誰知道呢?

賞析

此詞上闋以秋景來襯托離別的悲傷。開頭二句,一寫往日離別,一寫今日望歸,雙起單承。「秋風淒切傷離」,起句便切入題旨:點出「傷離」二字,總起全篇;以「秋風淒切」突出秋景的蕭索和淒清,烘托出女主人公無限淒涼的心境。「行客未歸時」具體說明傷離的緣由。天涼了,行人還未歸來,叫人惦念,牽腸掛肚。由「傷離」到「未歸」,可知女主人公其間經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出語看似平淡,而詞情酸楚,韻調悲悽。接着二句全由「未歸時」展開,寫女主人公的內心活動。此二句托物寓情。思婦任由自己的想象,去捕捉「行客」的蹤跡:他可能到了遙遠的塞外而塞外早寒,現在該是衰草遍野,滿目枯黃了。「草先衰」「雁到遲」,足見地遠天遙。在時間與空間上迴環跳躍,把殷切懷人的情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塞外草先衰」,設想遠人所在的地域狀貌。此句實則仍從「秋風淒切」而來,因秋風的肅殺,故「草拂之而變色,木遭之而葉脫」「其色慘澹」「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歐陽修秋聲賦》)。在想象的悲涼秋景烘托下,女主人公傷別離的悲傷情懷,更見哀婉。「江南雁到遲」寫思婦急切盼望遠人歸來的心情。

由遠及近,由「塞外」而「雁」,由「雁」而連接遠人的書信,線條明晰,思遠情致描摹深透,一種細膩之情洋溢字裡行間。 句中「雁」字,語意雙關:既是眼前江南雁未來的實景,又有雁書未到的埋怨。「到遲」二字,並非已到,而是還遲遲未到,人未歸,書信也不來,更使人感到悲戚。其實,大雁何時北上何時南下,根據氣候冷暖向有大致固定的時間,不能以人的願望而改變,即便這一年,大雁歸來的時間也未必真的就晚,完全是因為抒情主人公過于思念行客,才有這種純屬主觀的感覺。詞人這裡寫「雁到遲」正是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焦急等待,「寫景而情在其中」(況周頤《蕙風詞話》),將思婦盼」行客」早早歸來的內在情感曲折而又強烈地表達出來。其實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遠出的人因種種意外而誤了歸期,不能按約定時間返家,是很正常的事。思婦盼人未歸,便盼雁書報信;可「雁書」也遲遲不到,她只得經受與「行客」長期分離的煎熬,其內心傷離的痛苦自然更深一層。

下闋集中筆墨刻畫了思婦傷離而導致的身心之苦。過片二句寫女主人公的愁苦形象:「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女子原本白裡透紅的嬌嫩如芙蓉的臉龐,已經像凋敗的荷花顯得黯淡憔悴;原本彎曲細長的秀眉,也如枯萎的柳葉,失去了其固有的光澤和形狀。嫩臉憔悴,愁眉懶畫,皆因行客未歸。按說「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古代女子最美的標準,可這位女子的容貌如此不堪。這一方面證明了她的思念之苦,以致損傷精神;另一方面,說明女子因「行客未歸」而無心妝奩,不施脂粉,懶畫蛾眉,必然容顏憔悴。愛美是女子的天性,不管家境如何貧窮都攔不住女子對美的追求。古詩文中,多有女子借清水映面、采野花簪發的描寫。然而這位女子化妝並非為美而美,而是為了取悅心中所愛之人,愛人不在,「誰適為容」(《詩經·衛風·伯兮》)。所以這兩句就不僅寫出了思婦傷離之情,而且寫出了她對愛人的忠貞。

結拍二句,總攬全章,縱筆寫情:「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重又回到首句「秋風淒切傷離」的環境之中,情景交融,更顯離情別緒的纏綿強烈。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哀思無限。「搖落」二字狀凋殘的秋景,如千古悲秋之祖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為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楚辭·九辯》)搖落的秋景,渲染烘托着悲傷的情調,眼前的秋景越是肅殺飄零,思婦的感情越是悲傷,甚至到了肝腸欲斷的地步。但是,此中的痛苦與寂寞有誰知道呢?最後三字「誰得知」,仍然是思婦希望她「未歸」的「行客」,得知她苦苦期盼的心情,早早歸來。但實際上,思婦即便悲苦腸斷,也是無人知道,無人同情,無人理解的。這就是女主人公最大的悲哀了。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