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虛宮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虛宮遺址位於中國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山街道(實際由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管轄)、武當山北側山腳下,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虛宮全稱為玄天玉虛宮,俗稱老營宮(因武當山街道舊稱老營),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嘉靖萬曆年間擴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毀於火,後部分重建。玉虛宮是武當山八宮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坐南朝北,原有三路五進院落,現存紫禁城、內羅成、大宮門、小宮門、碑樓、父母殿、雲堂等建築以及龍虎殿、十方堂、大殿的建築基址。

歷史起源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敕建。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詔「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隨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璡(三公)統率30萬軍民進駐武當山,安營紮寨,拉開了長達12年營建朱家皇室家廟的序幕。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庵堂、72岩廟等三十三組建築群[1],總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同時,朱棣從立法、定編、封山、圈地、設官、鑄印、派軍隊駐守和派丁夫供養等方面對武當山進行全面保護,並敕封為大岳,使之成為皇家「祖宗創業棲神」之所。玉虛宮作為營建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築群的大本營——「三公」行轅,其建築形制、規模皆可與故宮媲美,且取之真武大帝「玉虛師相」之美名,被賜額「玄天玉虛宮」。

遺址規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玉虛宮在原有建築規模上增修擴建,自此,玉虛宮占地面積達525萬平方米,房屋大小為楹2200餘間,同時期的王世貞曾以「太和絕頂化城似,玉虛仿佛秦阿房。」

明末清初,部分建築毀於戰亂。清代,武當山失去「皇室家廟」地位,規模逐漸縮小。

天啟七年,即1627年,玉虛宮發生了毀滅性火災,其主要建築均遭火劫。百年後,即清乾隆十年,玉虛宮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屬建築一併化為灰燼。

1935年夏,又遇山洪暴發,數十萬方沙泥直泄玉虛宮,大片房屋被吞沒,號稱南方「故宮」的玉虛宮自此成一片殘垣斷壁……,現殘存建築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牆、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雲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等遺址。

文物保護

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黨和政府對武當山玉虛宮修復工程非常重視,2007年6月資金投入為700萬元開工修葺,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二期維修工程也正有序進行,玉虛宮再現昔日輝煌指日可待。

據了解,為保護玉虛宮遺址,此前進行的武漢安康鐵路增二線工程還專門繞道,延誤了9個月工期,並增加了7億元投資[2]

布局結構

建築坐東南朝西北,中軸對稱布局,為五進三城:外樂城、紫禁城、里樂城,三城都有各自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俗有「七十二院落,七十二井,這院不吃那院水」之說。按周禮天子五門、左右東西宮格局布局,充分的顯示出道教在明朝地位,被古人譽之「山中甲宮」。玉虛宮前宮正殿前豎碑兩座,後宮地勢與前宮殿脊齊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於後宮五十米左右,有塔四座,其中三座並列成「一」字,相隔約七米。建築形式相同,八角形,磚結構,高越七米。

主體建築仿故宮「三朝五門」制,平面布局呈三路五進,沿中軸線利用青石崇台層層迭砌遞進,營建山門、龍虎殿、朝拜殿,最終把玄帝大殿推向高潮,以父母殿作精悍的結尾。同時又橫向擴展,營建東西御碑亭(四座)、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廊廡、觀星台、啟聖殿、元君殿,企圖將群體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有致,形制繩墨合度,院落蔓延相通的建築格局,不僅體現了明代建築凝重、嚴謹的風格,更隱喻着道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玄妙思想。

視頻

玉虛宮遺址 相關視頻

武當山玉虛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