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米大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
原圖鏈接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臍蠕孢引起的、發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一般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能遍及全株,但也有從中上部葉片發病的情況。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區。在大發生年份一般減產15-20%,嚴重時減產50%以上。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輪作制度、氣候條件和栽培措施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隨着抗病雜交種的推廣和栽培制度的變更,該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防治。

由於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一是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從這三方面着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米大斑病

外文名: Corn spot

別 名: 條斑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

玉米大斑病1
原圖鏈接

病 原: 大斑病凸臍蠕孢

為害植物: 玉米

為害部位: 葉片、葉鞘、苞葉

病原特徵

玉米大斑病病原為大斑病凸臍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y et Suggs),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凸臍蠕孢屬。分生孢子梗從氣孔長出,青褐色,單生或2-6根叢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狀彎曲,2-6個(多數3-5個)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細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漸淺,頂端或彎曲處有明顯孢痕。分生孢子1至數個頂生,初無色,後變褐綠色,紡錘形,直或向一側彎曲,多數4-7個隔膜,大小(57.7-140.6) 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態(Setosphaeria turcica (Lutlr) Leonarol et Suggs)只在人工培養條件下產生,異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橢圓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寬345-497微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個,也有1-6個。成熟的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直或彎曲,3個隔膜,隔膜處有縊縮,大小為(42-78)微米×(13-17)微米。

大斑病凸臍蠕孢有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已知有玉米專化型高粱專化型約翰生草專化型、棍合專化型等。玉米專化型區分為1號和2號小種,中國分布的是1號小種。

分布為害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產區分布較廣、為害較重的玉米病害。在我國,大斑病主要分布東北、華北春玉米區和南方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的山區。

玉米大斑病症狀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一般從底部的葉片開始發病,發病葉片上的病斑多呈梭形病斑,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後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病斑長達5-10cm,寬約10-15cm,後期葉片反面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的霉層。

玉米大斑病病原

是由大斑突臍蠕孢菌引起的,淡青褐色,梭形至長梭形,直或稍彎曲兩端略尖,多數4-7個隔膜,分生孢子多從氣孔中抽出,不分枝,分生孢子褐綠色,臍點明顯突出。

玉米大斑病傳播途徑

玉米大斑病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大病殘體內外越冬,種子也能帶少量的病菌,成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的6月份,病菌在適宜的溫濕條件下,田間侵入玉米植株,需10-14天在病斑上可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飛濺等傳播。到葉片上,從表皮、氣孔、傷口侵入葉內引起發病。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利於病害發展。氣溫高於25℃或低於15℃,相對濕度小於60%,持續幾天病害的發展受到抑制。在吉林省,玉米的拔節到抽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的陰雨天,所以今年的病害發展迅速。另外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低洼地、密度過大、連作地往往發病較重。[1]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殘組織內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也能帶少量病菌。田間侵入玉米植株,經10-14天在病斑上可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環境條件關係密切,溫度20-250C、相對濕度90%以上利於病害發展,氣溫高於25℃或低於15℃,相對濕度小於60%,持續幾天,病害的發展就會受到抑制。在春玉米種植區,從拔節到出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陰雨天,病害發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低洼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2]

防治方法

測報制度

在玉米大斑病多發地區,指定專人負責,定期系統觀察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消長情況。當田間出現病株,病葉開始自下而上垂直擴展時,如田間濕度大,或近日內氣象預報有中到大雨,應迅速發出「玉米大斑病將在10%左右田塊流行」的預報,指導農民適期防治。

農業防治

氣候條件是影響大斑病發生的決定因素。中溫高濕是銹發大斑病的主要氣候條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氣溫,陰雨天多,田間大氣濕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發成災。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有利於病害發展。所以必須選擇濕度和溫度適宜的地方種植玉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積極推廣抗病品種。品種抗病性降低是導致病害發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間病菌大量積累的情況下,種植抗病品種一般不易大發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種對大斑病的抗性差異很大,種植優良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發地區,選種時應把抗病性作為第一要素來考慮,並要注意品種的合理搭配與輪換,避免品種單一化。

改善耕作栽培環境。有計劃地實行輪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種植。在種植形式上,要變等行距播種為寬、窄行種植,變大面積平播為高、矮稈作物間作套種,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進玉米健壯生長。玉米收穫後,無論平川還是丘陵山區,都要努力杜絕白茬地過冬,施足底肥,優化配方施肥,推廣地膜覆蓋,適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險的感病期大部分時間都避開高溫多雨的季節,從而大大減輕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為提高植株抗病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化學防治

根據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黃葉、病葉,減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強通風透光度然後噴施殺菌劑。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進行噴藥防治。每天10天防1次,連續防治2-3次。藥劑選用50%好速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速克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靈水劑2500倍液噴霧。也可以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克/公頃,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施特靈水劑2500倍液。


相關視頻

玉米大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防治時期及用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