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珍媽媽(馬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珍媽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玉珍媽媽》中國當代作家馬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玉珍媽媽

我曾經在江蘇常州部隊服役五年。常州這座早在兩千多年前人類開始居住的歷史古城,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遺蹟,推動她在新時代綻放奪目光彩。在我記憶深處,不僅僅是常州迷人的歷史文化韻味,還有我那一直記掛的玉珍媽媽。

記得我第一次見到玉珍媽媽,是我在常州武警某部服役的第一年。

臨近八一建軍前的一個傍晚,部隊的陳政委帶着我採摘一些新鮮的黃瓜、茄子、辣椒、絲瓜等一些新鮮蔬菜,駕車到了武進區湖塘鎮的一棟樓房前。

這是一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經過歲月的洗禮,牆面上已經刻出一條條深深的皺紋。我剛想問這是什麼地方,陳政委讓我敲門。於是從二樓一間簡潔的住房裡,走出了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她個子不高,身材微胖,臉上始終充滿着微笑。

「玉珍媽媽,明天就是八一建軍節,我們代表我們部隊的領導和戰士來看望您了……」

陳政委喊的玉珍媽媽,便是我們部隊一直互動的一位音樂老師劉玉珍。她已經和我們的戰友在一起十幾年來,每次節慶時,我們都會派人去看看這位和我們部隊頗有緣分的老師。

後來我才知道,玉珍媽媽是湖南人,在武進區實驗小學任教。她與我們部隊結緣,源於一次歌詠比賽。那是在2004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我們為參加江蘇省軍區舉辦的的一場歌詠比賽,部隊急需一位音樂老師輔導。玉珍媽媽聽說後,每個周末風雨無阻來到我們部隊駐地,義務為官兵們授課,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很快,大家學會了《歌唱祖國》《東方紅,太陽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是一個兵》《小白楊》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每個周末,嘹亮的歌聲便從武警部隊的營房飄窗而出,在常州大運河的河畔久久迴響。

當年八一建軍節,我們部隊的戰友們參加江蘇軍區的歌詠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回到駐地後,他們立即跑到玉珍媽媽家裡報喜。玉珍媽媽聽到消息後十分高興,當晚她親自下廚做菜,為戰友們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

我與玉珍媽媽結識後,也學會了不少歌曲,參加了好幾次文藝演出。只是我入伍第二年,玉珍媽媽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那是她下班的途中,被一輛自行車從後面撞倒,頭部受傷,左手、左腿受傷,腰椎骨骨折。我們得知消息後,多次到醫院、家裡看望她。

一天晚上,出院後的玉珍媽媽病情加重,我和幾名戰友冒雨火速趕到她家中,看到躺在床上的玉珍媽媽面白如紙,已處昏迷狀態。我們多次叫喊,她一直沒有動靜,我們發現情況不太對勁。

「快,送醫院……」由於交通不便,我隨即與戰友們用周邊找來的竹子製作了一副擔架,將玉珍媽媽抬到擔架上,又把自己的雨衣蓋在她身上。我打着手電筒在前面開路,兩名戰士抬着擔架,另外兩名戰士在兩旁扶着,小心翼翼往醫院趕去。

在醫生全力搶救下,第二日上午玉珍媽媽終於甦醒過來。看到守護在身邊們的戰士,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熱淚,用虛弱的聲音說:「謝謝,謝謝你們!」

傷殘鑑定結果出來後,醫生當時斷言,玉珍媽媽重新站起來的幾率很小。聽到這個噩耗後,玉珍媽媽徹底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有一次趁醫護人員不在,她爬到窗戶邊,準備跳窗自殺,正好被我碰上。

「'玉珍媽媽』,你要想開一點啊,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

把她從窗戶邊扶下來,我噙着淚水一邊開導她,一邊一勺一勺地給她餵粥吃。

「玉珍媽媽」感動了,含着淚默默地點着頭。從此,戰士們都稱劉玉珍為「玉珍媽媽」。

因住院治療需要一大筆費用,在我們部隊陳政委的號召下,部隊的20多名官兵自願從自己微薄的津貼中捐款,共籌集12550元送到了醫院。 面對這雪中送炭的情誼,「玉珍媽媽」又一次感動得熱淚盈眶。

玉珍媽媽繼續臥床休息,我們成立了護理小組,為她遞藥、倒水、餵飯……冬天,我們怕她冷,為她買來了油汀取暖;夏天,她身上長痱子,戰士們就買來痱子粉;家裡沒電扇,為她買來電風扇。當得知針灸、按摩對癱瘓在床的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時,我們部隊專門派出衛生員跟一位老中醫學習針灸、按摩技術,堅持為她針灸和按摩,多年沒有間斷過。通過持續針灸和按摩,玉珍媽媽的左腿開始慢慢消腫,後來漸漸有了知覺。

玉珍媽媽身體有了好轉,我們武警部隊又挑選了幾名戰士組成了一個「學步小組」,輪流到玉珍媽媽家裡陪她做康復訓練。我發現她的拐杖把右腋下磨得通紅,於是就用舊衣物和紗布把拐把裹得厚厚的,並縫製了一個耐磨皮套。這把凝聚着官兵們愛心的拐杖,一直伴隨着玉珍媽媽使用到現在,她笑稱這是她的另外一隻「腳」。

一年之後,玉珍媽媽終於拄着拐杖能慢慢行走了,那天,我們全隊官兵像過節一樣,簇擁着把「玉珍媽媽」接到部隊的餐廳會餐慶祝,大家都為她感到高興。而她的主治醫生聞知這個消息後情不自禁地說,這簡直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蹟!拉着拐杖重新站立起來的玉珍媽媽也沒有忘記部隊,官兵們思想上有了疙瘩,家庭遇到了困難,她都主動關心、開導和鼓勵,官兵們親切的稱她為 「編外指導員」。

玉珍媽媽省吃儉用,將節約出來的錢相繼購買電子鋼琴、二胡、吉他、口琴、笛子、葫蘆絲等樂器贈送給武警部隊,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還為我們部隊培養了近百名文藝骨幹。她經常積極主動參加我們的活動,有時候即興演奏樂器,或者演唱一首歌,大家都十分歡迎。而當主持人介紹玉珍媽媽勇敢面對挫折困苦,從癱瘓中站起來的感人事跡時,觀眾再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在玉珍媽媽的教學下,也學會了吹笛子,每次我們部隊有什麼活動,我也積極參與,為大家即興演奏一曲。每年建軍節,我們十分期待玉珍媽媽帶着學生到武警部隊開展慰問活動,她與官兵一起彈奏樂器,歌唱軍旅歌曲。她說:「你們稱我為'玉珍媽媽』時,我的生命就不是我一個人的。我要好好活下去,以實際行動,感恩和回報這個社會。」

退役那年,我即將離開常州,返回家鄉開始新的人生。在一曲深情的《駝鈴》歌聲中,我們部隊領導為我們卸下肩章、領花、帽徽,戴上鮮艷的大紅花。老兵們難捨軍旅情,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雲珍媽媽來到現場,緊握着戰友們的手,聲情並茂地說:「在我生命垂危時,是武警官兵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在我對生活失去信心時,是武警官兵給了我戰勝病魔的勇氣;當我遭遇生活困難時,又是武警官兵給了我無私的幫助……是你們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接力幫助,讓我戰勝了困難、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你們是人民群眾的好子弟兵。我很捨不得大家啊……」

玉珍媽媽對我特別有感情,她還專門走到我身前,說:「雖然脫下軍裝,但褪不去你這軍人本色。回到家鄉後,希望你繼續發揚部隊優良傳統,為建設祖國奉獻青春!」

我緊握住玉珍媽媽的手,許久才停下。我後退幾步立正,朝着玉珍媽媽莊重地敬了一個軍禮![1]

作者簡介

馬良,愛好文學創作,自己創業發展,作品發表於《揚子晚報》《鎮江日報》《揚中日報》等報刊,獲各類徵文獎項10多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