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對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獄中對月》 |
作品名稱: 《獄中對月》 創作年代: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 文學體裁:詩 作者: 宋琬 |
《獄中對月》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 宋琬的詩。
清順治末年,山東於七起義。時任浙江按察使的宋琬,因遭族誣陷說與山東登州起義者於七相通,被捕入獄,拘囚三年。這首詩即是作者當時在獄中所作。
《獄中對月》是清代詩人宋琬創作的一首七首律詩。此詩是作者身處囹圄,抒發蒙冤受屈後的孤棲之苦、憤懣之情和對妻子深沉懷念之作。全詩採用了虛實結合、以虛襯實的寫法,圍繞着詩題,多側面、多層次敘寫,取景典型,用喻貼切,刻畫入微,想象合理,因而感人至深,餘味不匱。[1]
詩詞正文
“ | <疏星耿耿逼人寒,
清漏丁丁畫角殘。 客淚久從悉外盡, 月明猶許醉中看。 棲烏繞樹冰霜苦, 哀雁橫天關塞難。 料得故園今夜夢, 隨風應已到長安。 > |
” |
— <《獄中對月》>,<古詩文網> |
譯文
逼人的寒氣耿耿的星光,漏聲丁丁角聲悠悠夜正長。
他鄉為客愁多淚已流盡,醉眼朦朧只見窗外月光。
繞樹烏鴉風霜悽苦無棲處,橫空哀雁關塞艱難向何方。
遙想故園親人今夜之夢,定然是隨風來到我身旁。
賞析
此詩抒發了作者蒙冤受屈後的孤棲之苦、憤懣之情和對妻子的深沉懷念。
首聯寫夜深難眠,以景寫情。「疏星耿耿」,明寫星光幽冷,暗寫獄中對月。月明星稀疏星耿耿,只有幾顆晶亮的星星發着清光,只有對月時才可見。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月,這主要是為了突出「逼人寒」。寒氣逼人,說明季節已是深秋,時間已是深夜,內心的悽苦和氣溫的寒冷互為作用,一個「逼」字盡傳精神。「清漏丁丁」,丁丁之聲清晰可辨,夜靜無嘩,愁人失眠;這漏聲敲擊着詩人的心扉。「畫角殘」,畫角聲殘,其聲如嗚咽哀鳴,且暗寓夜深之意。這一聯取星、漏、角等物,從空中寫到地上,從遠方寫到近處,以形象、聲音氣溫諸方面來渲染獄中淒冷的氣氛。
頷聯寫冤苦不盡,以態寫情。一寫「淚」,久系獄中,辛酸的眼淚已同那無邊無際的愁苦流盡了。說「盡」,意為不盡的淚水已完了,顯示了愁苦之深,實為說愁不盡淚不止。一寫「醉」,以酒澆愁愁更愁,醉中看月,一片漾朧,是醉眼惺松,也是淚眼模糊,身陷囹滿腹愁怨,無處申說,無法辯白,只有將無盡哀苦傾向天邊月亮。因「淚」而要以酒解愁因「醉」使淚更無法遏止。詩人沒有寫呼天地的呼叫,也沒有寫滔滔不盡的訴說,只有流淚、酒醉之態,充分流露出苦情深衷。同時,醉中看月,拓展了詩人思想翱翔的空間,引出了下文的兩層具體的敘寫。
頸聯寫處境艱難,以喻寫情。一是借棲烏繞樹喻被囚之苦。曹操《短歌行》詩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說棲鳥無枝可棲是講自己無所依託,詩人於此則進一層說在冰霜苦寒的環境中,烏鵲無處可棲,自己只有蹲在這冰冷的監獄中。一以哀雁喻自己有家難歸。雁南來北往,有一定規律,哀雁為失群的雁,要想南歸可是關塞阻斷,十分艱難。詩人以哀雁橫天的景象,喻指自己流落他鄉,有家歸不得。「棲烏」、「哀雁形象本身就傳達出令人心悸的情味。「冰霜苦」言獄中苦況,「關塞難」言途中險阻,既反映了詩人囚居的艱苦生活,也表現了對蒙冤的怨憤之情。
尾聯寫想念家人,以思寫情。詩人獄中望月,舉頭見雁,其思想飛越關山,回到自己的家園。「料得故園今夜夢,隨風應已到長安」,「故園」指作者家鄉山東萊陽,「長安」借指北京,詩人不直說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兒女,而說家人夢中應到自己這裡,這就如杜甫《月夜》中所寫「今夜州月,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餐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晃,雙照淚痕干。」從對面寫來曲折宛達。由此適見其思念之深,且楚楚動人,別有韻味。這首詩以明月作為情感的觸媒,通過獄中「對月」,極寫被囚之人心中的無限悲愁,以及對故園、親人的深切懷念。同時,又由明月引出棲烏、哀雁,抒寫人生道路的曲折、艱難,通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感人至深。
此詩通過獄中「對月」,極寫被囚之人心中的無限悲愁,以及對故園、親人的深切懷念。同時,又由明月引出棲烏、哀雁,抒寫人生道路的曲折、艱難。圍繞着《獄中對月》的詩題,多側面、多層次地展開敘寫,又處處緊扣着怨憤之情,由於取景典型,用喻貼切,刻畫入微,想象合理,通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感人至深,餘味不匱。
作者簡介
宋琬[2](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亭詞》。
宋琬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高祖宋黻,為明代萊陽第一位進士,官至浙江副使,父宋應亨,天啟間進士,歷任大名府清豐知縣、吏部稽勛司郎中,清兵入關後,死守萊陽抗清,城破殉國。
宋琬自幼聰慧,刻苦好學,應試縣、府皆名列榜首。崇禎八年(1635)以高才生充拔貢入京深造。與父宋應亨、兄宋璜,名噪京華。
崇禎十六年(1643),清兵攻打萊陽城,宋應亨、宋玫組織宋氏族人及鄉民抗清,城破殉國。宋琬則以仲兄宋璜任所在杭州,出遊吳中在外得免一死,先後流落蘇州、杭州、金陵等地,使其有機會進一步接觸社會生活,了解平民疾苦。
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間,宋琬在回萊陽省親後,不顧身體患病,奉命赴京城朝覲康熙皇帝,時逢吳三桂起兵叛亂,攻陷成都,蜀中妻子兒女陷入叛軍之手。京中宋琬聞訊後,驚恐憂鬱,以致氣塞胸臆,病逝於京都館舍,時年59歲。
宋琬故居位於萊陽市中心大街中部東側,建於明朝末年。清光緒五年(1879年),萊陽知縣茅芳廉為之立碑——「宋荔裳先生故宅」。道光年間故居內設「盧鄉書院」,光緒年間為官立小學,後為萊陽中學。1981年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煙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琬故居現為萊陽市博物館,有房屋46間,占地1054平方米。館內設革命歷史文物展室、宋琬紀念館、歷代名人紀念館、現代書畫展室等。1996年被煙臺市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