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蠣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蠣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牡蠣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strea talien 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貝殼。全年均可採收,去肉,洗淨,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漢代有熬製(《玉函》)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煅法(《雷公》)。唐代提出炙制(《食療》)、熬令黃色(《千金》)的炮製方法。宋代有火燒通赤(《聖惠方》)、煨制(《史載》)、炒制(《總病論》)、童便煅(《婦人》)、醋煅(《普本》)、韭菜葉和泥煅水飛(《朱氏》等製法。明代主要沿用宋代的方法,但亦有生用(《普濟方》)。清代增加了醋煮(《要旨》)、酒煅(《增廣》)的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牡蠣: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附着物,洗淨,乾燥,碾碎。   2、煅牡蠣:取淨牡蠣,置無煙爐火上或適宜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熱,煅至酥脆時取出,放涼,碾碎。

【飲片性狀】

牡蠣為不規則的碎塊,表面淡紫色、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質硬,斷面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潔白;氣微腥,味微咸。煅牡蠣呈不規則片塊狀,大小不一,灰白色或青灰色,質酥脆。

【質量標準】

牡蠣含碳酸鈣不得少於94.0%。

【炮製目的】

牡蠣味咸,性微寒。歸肝經、膽經、腎經。具有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的功能。   生牡蠣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用於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癧痰核,瘕瘕痞塊。煅後質地酥脆,便於粉碎和煎出藥效,增強了收斂固澀的作用。用於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吐酸。

【應用選擇】

  1、生用   (1)眩暈耳鳴:常與赭石、生龜板、白芍、生龍骨等同用,能增強平肝潛陽的作用。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或有耳中蟬鳴,陽氣浮越,精神不安,如鎮肝熄風湯(《參西錄》)。   (2)瘰癧、癭瘤:常與浙貝母、玄參、夏枯草等同用,具有化痰軟堅的作用於瘰癧、癭瘤等,如內消瘰癧丸(《醫學心悟》)。與鱉甲,丹參、莪朮等配伍,近代常治肝、脾腫大。   2、制用   (1)自汗、盜汗:常與麻黃根、黃芪、浮小麥同用,具有固表斂汗的作用。用於氣虛不足,自汗盜汗,體倦神怠,如牡蠣散(《局方》)。   (2)遺精滑泄:常與蒸芡實、蓮須、炒沙苑子等同用,具有益腎固精的作用,用於腎虛精關不固,夢遺或滑精,腰腳酸軟,如金鎖固精丸(《集解》)。   (3)崩中漏下:常與阿膠、赤石脂、當歸等同用,具有固經止血的作用,用於沖任不固,崩中漏下,日久不愈者,如牡蠣丸(《準繩》)。   (4)赤白帶下:常與山藥、龍骨、烏賊骨等同用,具有固澀止帶的作用,用於脾胃虛弱,帶脈為病,白帶綿下,清稀如水液(《參西錄》)。   (5)瘡瘍潰爛:常與黃丹、枯礬研為細末搽之,具有生肌斂瘡的作用,用於瘡瘍潰爛,久不收口,陰部生瘡,或濕水癢患,腋汗,手足心汗,如牡蠣散(《準繩》)。

【現代研究】

牡蠣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並含鎂、鋁、硅、氧化鐵及有機質等,炮製後對其理化性質有一定的影響。牡蠣經煅後,質地酥脆,易於粉碎,並使一部分鈣鹽受熱分解;變成鈣的氧化物,從而增強了制酸及收斂的作用,也有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實驗表明,牡蠣經煅後,鐵、錳、鋅元素的煎出量較生品顯著增加,尤其是鋅元素煎出量為生品的7.6倍,如用火煅醋淬法炮製,鋅、錳元素的煎出量增加更為明顯。牡蠣經炮製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K、Al、P較為顯著。福建產的長牡蠣經炮製後,Fe的含量煅品要高於生品近5倍。對不同條件下煅牡蠣的外觀性狀、收得率、鋅、總鈣含量等進行測定,上海、無錫、西安、南京的煅製品比較接近,外觀呈青灰色,質較酥脆,總鈣含量均在39.2%以下,表明CaC03成分基本未分解。天津、北京的煅製品呈灰白色,質鬆脆易碎,總鈣量達43%以上,說明CaC03已明顯受熱分解。據文獻報道,牡蠣煅醋淬品水煎液中鈣離子含量高於煅品和生品。生品水煎液中蛋白質的含量略高於醋淬和煅品。對兔正常血壓煅醋淬品煎劑呈現降低,生品呈現微上升,去鈣的煎劑具有明顯的升壓作用,故認為應以煅醋淬法炮製。  抗潰瘍實驗表明,在0.6mol/LHC1、無水乙醇或幽門結紮所致大鼠胃潰瘍模型上比較了生牡蠣、煅牡蠣1號(900℃,1小時)、煅牡蠣2號(350℃,8小時)的預防作用,結果牡蠣1號工藝煅制後明顯提高抗實驗性胃潰瘍活性。牡蠣煅法炮製費時長,損耗大。用轉爐或炒藥機炮製,可提高工效,節省燃料,保證質量,減少損耗,以牡蠣煎出液中Ca2+含量為指標,採用正交試驗法,得出最佳的工藝條件為:550℃,煅2.5小時,煅後醋淬。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糠煅、煅淬等。   2、文獻摘錄「凡修事,先用二十個,東流水鹽一兩煮一伏時後,人火中燒令通赤,然後入缽中,研如粉用也」(《雷公》)。「咸寒入腎,能益陰潛陽,退虛熱,軟堅痰,煅之則燥而兼澀,又能固下焦,除濕濁,斂虛汗,則咸寒介類之功,有重鎮攝下之意」(《便讀》)。

【總結】

牡蠣歷代炮製方法很多,並隨時代發展,炮製的品種各有特色,在宋代以前多不加輔料制,從宋代起,開始有醋制和童便制,至清代又增加酒制。古人創製許多炮製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用醋制、酒制與牡蠣的軟堅散結有一定協同作用,對於用童便制的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現代常用的牡蠣製品有生牡蠣、煅牡蠣兩種,《中國藥典》和地方規範中均收載這兩種炮製的方法。 [1]

【炮製方法】

一、煅制 洗淨(《藥典85》)。 二、切制 碾碎(《藥典85》)。 三、炮炙 1.煅制 取淨牡蠣,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煅至酥脆,取出,放涼,研碎(《藥典85》)。 2.鹽制 取牡蠣置瓦缸中,用炭火(500-600℃)煅2小時至紅,取出加鹽水拌勻,研細即可。每牡蠣11kg,用食鹽12g,水適量(《湖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