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蛙 |
中文學名: 牛蛙 |
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屬於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牛蛙,俗名美國水蛙,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原產於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牛蛙 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1]
牛蛙簡介
起源:原產於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達佛羅里達州北部。
分布範圍:四川、重慶、廣西、湖南、新疆、雲南、浙江、福建等。
首次發現或引入的地點及時間:1959年從古巴引進,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四川、雲南、南京、杭州、福州、廣州,以及廈門、寧波、中山、湛江等地進行馴養。
可能擴散的區域:植被茂密的坑塘、湖泊、沼澤、溝渠及有稻田、低洼地的中國各地區。
生境類型:氣候溫暖的地區,典型的棲息環境——小型湖泊,永久性池塘。湖泊、池塘內生長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淺水區,沿岸被灌木遮蔽。在沼澤、湖塘、水坑、河溝、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中均能生存和繁殖。
營養和環境條件:捕食昆蟲、小蝦、小蟹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小魚、小蛙、蝌蚪、蠑螈、幼龜、蛇、鼠類小型脊椎動物,食量頗大。蝌蚪在自然環境中主要以浮游生物,藻類、輪蟲和多種昆蟲的幼蟲,苔蘚和水生植物為食。
預防、控制和管理措施:嚴格管理養殖種群,限制養殖種群的野生放養,加強養殖種群的防逃逸措施。通過大量捕捉、收購成蛙作為食用和工業用,以減少野生種群的數量,控制野生種群的增殖。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一般在70-170毫米間,最大可在200毫米以上,是現生最大的蛙類之一。皮膚通常光滑,無背側褶,吻部寬圓。雌性的鼓膜約與眼等大,雄性的則明顯大於眼。顆褶從眼後繞過鼓膜上方至腋,雄性尤為明顯。第四趾甚長,蹼不能完全達趾端。體色由於地區的不同,往往變化很大。背部變化從綠色至棕色均有,但多為綠色。通常雜有棕色斑點,有時有灰色或棕色的網狀花紋。腹面白色,有時有灰色斑,在成體的喉部,常常有黃色條紋 。
生活史
從卵產出起至長成能繁殖的成蛙需要4-5年,在廣東氣溫較高的地區只需要3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牛蛙可存活7年以上。
產地分布
牛蛙(Rana catesbianaShaw)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已被世界上多數國家引種養殖。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目前牛蛙在我國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均有較大規模養殖,養殖產量逐年遞增,近幾年牛蛙產量已達15萬噸。
主要價值
牛蛙全身都是寶,是集食用、藥用和皮用於一身的大型經濟蛙類。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級的保健藥膳,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時,牛蛙肉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膚生瘡毒,手術患者食用可促進傷口癒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顯增進食慾。此外,牛蛙皮是優質的樂器材料,上等的製革原料,還可提煉高級豁膠;牛蛙油可制優質油脂,牛蛙腦垂體是高效的催產激素,牛蛙的下腳料可制優質飼料。牛蛙還是良好的實驗動物,是忠實的植保衛士。人工養殖牛蛙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牛蛙飼養
幼蛙的飼養
1、幼蛙飼料
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活體飼料,主要有黃粉蟲、蠅 蛆、蚯蚓、蝸牛、飛蛾、各種昆蟲、小魚蝦等;另一類 為「死飼料」,主要有蠶蛹、豬肺、豬肝、家禽內臟、碎肉、魚塊和人工配合的顆粒飼料等。
2、餵食方法
餵給幼蛙的飼料必須投餵在食台上,食台可用泡沫板或木框聚乙烯網布製作。幼蛙以每250-300隻搭設1個食 台為準。活飼料投餵可直接放在食台上,「死飼料」投餵則需先對幼蛙進行馴食。馴食的原理是使飼料在水中移動,讓幼蛙誤以為是活飼料,從而完成攝食。馴食一般要求在幼蛙變態後的5-7 天進行。
常用馴食方法:
①拌蟲馴食 。即將蠶蛹、豬肺、魚塊和人工配合飼料等加工成直徑小於3毫米的顆粒詞料放人食台,按比例放人黃粉蟲、蛆蟲、蚯蚓等活飼料。拌蟲馴食一般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死飼料」和「活飼料」的比例為1:2,第二階段為1:1,第 3階段為2:1,每階段7-10天。若效果不理想,可延長時間,直到幼蛙能直接攝食靜態飼料為止。
②拋食馴食。在幼蛙比較安靜的堤邊斜擱一塊小木板,小木板下面安放1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食台。每天定時將飼料拋向斜擱的小木板上,讓飼料沿斜放的木板滾落到下面的食台上。
③滴水馴食。即在木框聚乙烯網布食台內放置1-2塊小石塊,食台網底沉人水中4-5厘米,食台的正中上方設1條小水管,水連續不斷地滴入食台正中,盪起水波和漣漪,再將靜態飼料放人食台,其在水滴的作用下不斷地漂動。
④震動馴食。將彈性很好的彈簧安裝在食台底部的正 中或四角,將食台安裝在牛蛙池四周的堤梗邊或池中陸島上,食台底部離地面5-7厘米,食台上放「死飼料」和少量的蛆蟲、蚯蚓等,牛蛙看見蛆蟲即會跳上食台。隨着牛蛙不斷地跳上和跳下,食台上下震動帶動了「死飼料」不停地震動和滾動。
3、飼料投餵量
牛蛙幼蛙食慾十分旺盛,一天之中攝食的時間一般都在6小時以上。因此,投飼量宜多不宜少,一般每日投餵3-4次,每次投餵的飼料以2-3小時內吃完為佳。日投飼量為蛙體總重量的10%-15%。
研究進展
牛蛙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50年代末首次引入我國。養殖牛蛙具有生長速度快、高產高效等優點,在我國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現已經成為特種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國內關於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養殖技術、養殖條件下及自然條件下的生活習性等方面。但隨着牛蛙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因自繁自養、近親繁殖而導致牛蛙生長減慢、個體變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很多學者開始從牛蛙的生物學性狀、遺傳基礎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曉清等對牛蛙的可稱量性狀、生長特性、繁殖力進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學特徵和生長規律,為鑑定牛蛙和其它蛙種、保護和保存牛蛙原種優良勝狀及種質、避免苗種生產中種質混雜和退化提供參考。王曉清等針對雌雄牛蛙器官組織LDH同工酶進行了初步研究,為鑑定牛蛙品種或種質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對豐富牛蛙遺傳學基礎研究,促進牛蛙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牛蛙的細胞遺傳學研究也有相關報道,而朱傳炳等進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為其遺傳育種提供更為準確的遺傳背景和理論依據。陳愛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營養成分;王曉清等對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膚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分析,為評估牛蛙的營養價值及經濟價值提供科學依據。鄭小樂等針對牛蛙軟罐頭的加工工藝進行了研究。郭曉強等對牛蛙系列產品的加工進行了探討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營養型和方便性等特點。目前,隨着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食品營養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製品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些研究成果對牛蛙養殖業、綜合利用及產品深加工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