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父母之間(廖春波)

父母之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父母之間》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父母之間

母親比父親小一歲,卻先走七年。他們執手偕老,相伴近六十載。母親落氣,神志不清,父親守在病床,佝僂着背,默不作聲,握住她的雙手,直至冰冷。入殮時,遺容慈祥,父親低頭凝視,輕撫她的臉龐,難捨難分。停棺靈堂,出殯下葬,父親寸步不離,忍淚訣別。他的悽愴心境,正如庾信在《枯樹賦》所言:「木葉落,長年悲。」「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父親深愛母親,始終不離不棄。解放初期,略知書史、粗通文墨的父親被組織抽調擔任附近涼水鄉土改工作隊長,本有上升空間和大好前程,可他不願讓母親獨自操勞,養兒育女,耕田犁地,土改結束即回老家,當泥腿子,務農終生。按照傳統,分工合作,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相依為命。當然,偶爾也為瑣事拌嘴。有時,父親在飯桌上言語失當,母親氣不過,把碗筷一擱,跑去臥室,暗自流淚。父親惶然不知所措,又放不下身段道歉,便使眼色,讓我們勸,留足飯菜,熱在鍋里,出門幹活,更加賣力。兒女繞膝撒嬌,母親破涕為笑,忙做家務,一切照常。父親教子甚嚴,常說黃荊棍下出好人,然而從未對母親動粗。

母親情定父親,總是無怨無悔。兩家雖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為秦晉之好,但自幼為鄰居,可謂青梅竹馬。農村人講,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婚後,母親起早貪黑,不光煮飯洗衣,還餵豬牛羊,養雞鴨鵝,種菜園子,栽桑養蠶,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人來客去迎送有禮,眾皆稱她為內當家。小時候,家中由茅草屋改建為磚瓦房。父親和大哥凌晨出發,徒步到比鄰雲陽縣山水煤礦挑煤燒窯,夜黑歸來。為充實體力,母親煮早飯,儘量弄好點。下午四五點鐘,我剛放學回家,她就叫送飯和開水。在崎嶇路途上,緩解父子饑渴。如此數年,大業始成。母親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感染全家,至今催人奮進,教我自強不息。

父母養育三男三女,繁衍後代五十餘人。他們信奉,積穀防饑,養兒防老,孰料多子未必多福,反而操碎了心。嫁女娶媳,追隨大流,不丟面子,可暗地裡,勒緊腰帶,省吃儉用。晚年不輟勞作,沒享一天清福。母親離世,頓失賢內助,父親儘管不習慣,仍堅持獨立生活,從頭學會煮飯洗衣,趕場與老年人打堆。他至死不離舊居,捨不得母親遺物。母親病逝於腦梗,走前完全癱瘓。父親因心梗不治,臨終尚能言語。他留下遺囑,埋母親墓旁。現在,兩人攜手黃泉,已有十五年了。墳頭相挨,碑刻立前,周圍草木凋零,我等傷悲不已。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