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爪哇白豆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爪哇白豆蔻,姜科豆蔻屬的一個種,學名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oton,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米,根莖延長,莖基葉鞘紅色。 我國廣東(海南)有引種。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果實供藥用。[1]

形態特徵

地上莖圓形直立,高1.5-2m。根莖匍匐,分株,粗大,有節。葉互生,披針形,穗狀花序,從根莖抽出,紡錘形,兩性花,黃白色帶紫紅色條紋。全年開花,盛花期3月至4月。果熟期7月至8月。果球形,具棱。三室,每室有7-20粒種子。種子黑色,千粒重約16g。株高1-1.5米,根莖延長,莖基葉鞘紅色。葉片披針形,長25-50厘米,寬4-9厘米,頂端有長2.5-3厘米的尾尖,除具緣毛外,兩面無毛,揉之有松節油味,無柄;葉舌二裂,圓形,長5-7毫米,初被疏長毛,後脫落而僅被疏緣毛;葉鞘口無毛。穗狀花序圓柱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花後逐漸延長;總花梗長達8厘米;苞片卵狀長圓形,長2-2.5厘米,寬7-10毫米,麥稈色,具縱條紋及緣毛,宿存;小苞片管狀,頂端三裂,被毛;花萼管與花冠管等長,長1-1.2厘米,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帶淡黃,裂片長圓形,長8毫米;唇瓣橢圓形,長15-18毫米,寬1-1.5毫米,稍凹入,淡黃色,中脈有帶紫邊的桔紅色帶,被毛,無側生退化雄蕊;花絲基部被毛;花葯橢圓形,長約2毫米;藥隔附屬體三裂,長約4毫米;蜜腺黃褐色,2枚,近圓柱形,長2毫米;子房被長柔毛。果扁球形,直徑1-1.5厘米,干時具9條槽,被疏長毛,鮮時淡黃色;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寬約4毫米;種溝明顯。花期:2-5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中濕地。本種宜栽種於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林下環境。

分布範圍

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熱帶林低地。中國廣西雲南福建南部均有少量栽培。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育苗地要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通過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清除草根石塊、細碎土塊後,施腐熟牛欄糞或堆肥作基肥,畦寬0.8-1米,溝寬40厘米。種植地宜選擇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緩坡地,具有一定數量的常綠闊葉樹,冬季寒流影響較小,坡向為東南向,兩面有山或三面環山的山溝或水邊不易沖刷的地方,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按1.5-2米行距翻耕土地,結合整地,砍去雜草樹術,挖去樹根,開穴,穴的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x 30厘米。施基肥,在坡地上開排水溝,以防積水和沖刷。缺少蔭蔽樹的地方,先種速生樹。[2]

繁殖方法

  1. 種子繁殖 一般選取8月初至9月隨收隨播種,播種前催芽,如種子量少,可用種子4倍的濕沙混合後置於盆中,經常保持濕潤,在30 -35℃氣溫下,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點,此時取出播種。按行距10 - 15厘米開溝條播,播種後覆土0.5厘米,床面蓋草,20 - 30天開始出土,從播種到齊苗需40 - 60天。當幼苗出現2-3片葉時,進行間苗或移床,促進葉片加速增加,至5-7片葉時,植株開始分櫱,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1米×1.5-2米。每穴栽種子苗2-3株,不要栽得過深,以免影響髮根抽筍。栽後壓實,淋定根水。
  2. 分株繁殖 在田間選擇健壯高產的植株,剪取其根狀莖,每一根莖上具有2-3個地上莖。一般生長茂盛的二年生株叢,可取8-10小叢作種苗用,隨挖取隨種。

多圖

田間管理

  1. 遮蔭 幼苗出土時,將蓋草輕輕撥至行間,以利出苗,出苗時要搭設蔭棚,以防止烈日暴曬。
  2. 除草、割枯苗定植後封行前,及時拔除雜革,注意不要傷幼莖和鬚根。收果後,及時除去枯、弱、病殘株。密度過大的,多剪一些弱苗。
  3. 追肥、培土 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後,應重施人糞尿或硫酸銨水溶液,以促進苗群生長。進入開花結果期,應施全肥,並配合施土雜肥、火燒土等。也可在結果期用2%過磷酸鈣水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苗促花,增大果實,提高結果率。爪哇白豆蔻為淺根系植物,鬚根多,常散生在土表,在秋冬施肥後進行培土,但不宜過厚,以免妨礙花芽抽出。
  4. 灌溉排水 高溫乾旱會引起葉片捲縮、萎黃、植株生長纖弱;若花期遇乾旱,則花序早衰,開花少,花粉和柱頭黏液也少,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乾死,此時要及時灌溉或噴灑,增加空氣濕度。雨季要修好排水溝,以免積水引起爛根爛花。
  5. 調節鬱閉度育苗階段要求80%-85%鬱閉度,開花結果階段,則要求70%的鬱閉度,入冬時可增加到80%。
  6. 人工授粉 爪哇白豆蔻花朵結構特殊,不易進行自花傳粉或異花授粉,故需人工輔助授粉。在正常氣候下,上午7點以後開花,8點後陸續散粉,10點花粉達到成熟,故人工授粉應在每天8-12時進行為宜。具體方法是用竹籤挑起花粉塗在漏斗狀的柱頭上即可,花粉多時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3朵花。

主要價值

果實供藥用。主要成分為d-龍腦、d-樟腦。有行氣、暖胃、消食、化濕、止吐等功效。[3]

病蟲防治

苗疫病:主要發生在4-9月或10月。初期葉片有1至數點水漬狀斑點,漸擴至整片葉或全株葉片,爾後全部葉片乾枯或全株死亡。病因與高溫多濕有關。在蔭蔽不足,陽光直射,地溫高等情況下易發生。 防治方法:幼苗期給以足夠的蔭蔽,發現病株及時剪除集中燒毀。或用石灰粉與草木灰各適量混合撒施,或噴施1:1:200波爾多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 莖腐病:主要發生在6-10月的高溫雨季及濕度大的地方。病部在直立莖基部頭狀處,病株初期白天葉片捲縮,夜晚復原,數天後葉片不再發展,病株被風吹或用手輕搖則斷。這時葉片尚綠,但病部已腐爛或乾癟。 防治方法:保持地面不積水,苗群密度布局合理,適當調節蔭蔽度以保證通風透氣。或噴施1:1:1000波爾多液,5-7天一次,連續2-3次。

主要價值

果實供藥用,作芳香健胃劑,味辛涼,有行氣,暖胃,消食,鎮嘔,解酒毒等功效。種子的種溝明顯,樟腦味較白豆蔻為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