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瑣碎(楊廷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煙雨瑣碎》是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雨瑣碎
1. 在期待、欲望和激情的驅使下,趕了好多路,跑過許多橋,和形形色色的事件之後,歲月洗滌心靈的穢濁,放下了裝滿庸、欲、俗、汗和淚的行囊。
放慢匆忙的腳步,抬頭看看天空永恆的太陽。一轉眼,一抹夕照漸漸消融在夜幕中,平靜了心情。才意識到自己的平凡,才攫住了真實——這世間唯一的美好。
2. 一位戴老花眼鏡正在做針線活的婦人說,今人寫文章,跟縫補衣裳一樣。所不同的是運用材料之區別,一個用新的同色布料,一個用舊的名人名言。手工好一點的人,補的衣裳不露痕跡而已。寫文章也是這樣,運用了古人的智慧、詩句、箴言、典故,文章的格局就強大了起來。即便寫法陳舊,沒有新思想,幾句古詩詞就足夠撐起門面。就像一件破了的、舊了的衣裳,打上補丁,洗洗,曬曬,燙燙,穿起來一樣精神。
3. 我對現在所見的一切:人和事以及環境,感覺不到滿足。常常以更美好更令人神往的地方去想象,經常產生外出的願望,到遠方去尋找美好完善的生活。然而,「不失其所者久」,葉落歸根,像緊箍咒一樣束縛着我,阻擋了我的腳步。
4. 一對夫妻生了個雙胞胎。旁人說這雙胞胎沒有一個像父親的。結果,兩個孩子的DNA不相同,且沒有一個孩子跟丈夫有血緣關係。
這可不是一般的 「紅杏出牆」,而是連根帶葉全都移到牆外。
生活原本可以變得好好的,任何人都應當遵守紀律,遵守規矩和諾言。該對生活中一切罪孽懺悔的不是蒼天而是人類自己。
5. 耿爹去相親。女方詢問了一大堆問題:房子、車子、存款、旅遊、唱歌、跳舞、吸煙、喝酒、打牌、做家務,……該有的,不該有的,可為的,不可為的,有條不紊的擺在桌面上。就是不問愛好、特長、榮譽和情感。
相親,原本是中老年人再來一次類似於愛情的黃昏戀,至少要像人們所追求和談論的那種愛情吧。愛情,永遠是生命的一切事物中最美的夢。是的,婚姻是現實的柴米油鹽不假,但總得有一點情調和美感吧,第一回見面就恰如談一筆生意,未免太尷尬了哈。
給人帶來歡樂和幸福的婚姻是愛情,讓人寒心的事情是把婚姻當作生意場上的交易。
人到中老年,仍然需要激發心中的光明和力量,激發那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
6. 我的孤寂不是來自於寫作,而是因為孤寂我才選擇了它。起初,我並沒有某種崇高的使命感,也不具備某種天賦,年輕時,倒是有那種臭不可擋的雄心。讀着,寫着,不經意間,文章寫得不怎麼樣,卻把自己寫斯文了一些。文章,寫世間生老病死的人情冷暖,寫喜笑怒罵、酸甜苦辣的生活。
7. 我們的道德規範還是孩童的時候就灌輸給了我們。真誠,只聽到父母親和老師教導我們待人要真誠。一般情況下,指責別人都借用道德標準強行移花接木,並沒有通過自己的模式作為榜樣的力量。恰似羅什福高說到愛情的話題「有些人如果不曾聽人講過愛情,可能永遠不懂愛是怎麼回事」一樣。道德也是這樣。這句話適用於其他許多覺知。
8. 我一般不寫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這是我觀察和描述生活的方式。別人的故事,自己的事情,注入情感和思想,儘可能的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無論是歡樂的還是痛楚的事情,真實地講出來,就是時代的印痕。事實上,寫出來以後,未必是最好。一個真實的故事,本來可以這樣講而不是那樣描述。作者的生活經歷是否豐富,其複雜性和對事物的認知,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手法、創作技巧,話語系統是否豐富多彩,等一系列的不同。作品,就會有着天壤之間的差距。
無論怎麼說,文學有它自身的魅力。它像一顆星星,雖然寂靜,但它閃爍的永遠是煙雨中的那些瑣碎事情。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