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雨七里街(王耀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煙雨七里街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煙雨七里街》中國當代作家王耀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雨七里街

陽春三月,一個細雨朦朧的早晨,天正下着毛毛細雨,晶瑩剔透的雨珠打在七里街的青瓦上發出清脆聲響,天地之間仿佛有人在撥動琴弦,彈奏着動人的樂章。

踏步走在七里街青石板路,我能聽得見從街市深處傳來的回應,冗長又清脆。冰溪河早起的打漁人,搖着木船從玉山大橋橋墩底下逶迤而來,晨練的老人,背着書包的學生不時從街巷裡走過,一些做生意的人和南來北往的異鄉人組成七里街獨有的風韻。

以長度命名的街市,何止七里。

一條街巷穿過另一條街巷,串起了一段繁華的往事。縱橫的肌理里,那些樓台、店鋪,曾經布滿了日夜的營生。台與柱,在這裡不是物件,而是每一間店鋪的註腳。

停下時間的腳步傾聽,依然有熙熙攘攘的熱鬧,在每一扇花窗的後面迴響。如一場盛世的夢演繹着高潮的精彩,不絕於耳。

我伸手觸摸,長滿綠苔的瓦片和留有染坊印色的染石,充滿靈動的氣息,仿佛輕鬆地打開一段冰溪行舟的歷史。

原點,起點,終點,從三十六級石階走下,逆流而上,沿水源的盡頭可以到達最遠的內陸。

天南海北生意人在這裡集結,陶瓷,瓦罐,茶葉,筍乾,布匹,食鹽……或船運抵達,或借力馬車,或肩挑手提,奔赴七里街市,做一場價值的交換。

在街口河對面,萬柳洲那見證歲月印記流轉的水車,以一種固有的軌跡,以風生水起的內涵與雍容淹沒了我的身體。

古屋滄桑,草木扶疏。每一根木料,每一扇窗門,在遠古的歌詞中,何曾不是梧桐兼細雨,吐露自己純淨的囈語。

萬柳大劇場,贛劇玉山腔流淌出別樣的情韻,樹影搖曳的夜色里,一輪明晃晃的月亮照耀着、注視着、品嘗着,轉眼已是千年。

如果說:這些磚石都長着記憶的話,那麼從牆縫裡長出的青藤、草蔓的葉子,都在豎起的耳朵,傾聽時間的腳步。歷史往往沉積在一個角落,靜謐之中彰顯着一度的輝煌。想來人生亦如此。

我不止一次地從相關史料中品讀七里街,為她高貴的身世稱奇。玉山地處「兩江鎖鑰、八省通衢」的贛浙閩三省交通要衝,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早在唐證聖年(公元695年)就已建縣,至今有1300多年。是個歷史流傳悠久、自然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經濟一度繁榮的風水寶地。尤以七里街最為典型。

七里街從杜牧詩中的「杏花村」起始,向西蜿蜒轉到金山大橋,延伸至文成塔下的白浪嶼。冰溪河上的親水浮橋,把七里街旅遊商業文化區與有着430多年歷史文化的萬柳洲公園連通為一體。吱吱作響的水碓磨坊,以及農家小院、磨坊、油坊、豆腐坊等,再現信江源農耕文明景象,讓人有了鄉村的記憶。面向冰溪的整齊仿古店鋪,以及曾經讓人熟識的冰溪「政通埠頭」、洗馬池埠頭、南門埠頭、塘坑口埠頭、七里街埠頭、豆墟埂埠頭、冰溪木材埠頭……,所有這些,無不讓人想起郁達夫游筆下的「東方的威尼斯」。礱糠橋頭紅軍英雄銅像,告訴人們1933年方志敏親率贛東北紅軍千餘人,在七里街民眾的支持下,在礱糠橋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浙江保安三團激戰兩小時……這些,無不襯映這座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贛東千年古邑之厚重文化。

一條街,一條河,攜手相牽,相互依戀,同在杏花春雨中濡濕了千年。走進七里古街,我似乎聽得見小巷深處歷史的迴響,家園的節奏。石板橋下,還有逝去的碧波,綿綿的思緒。近年來,玉山縣委縣政府以果敢的決心修復古街以留住冰溪古鎮,其中歷經艱難曲折,甚至有不解和疑惑。今天,精心修復的七里古街使玉山這座千年古邑更加古韻悠揚,城市居民生活也在舊城改造中變得更為方便舒適。在旅遊者追逐不舍、怡然陶醉的神情中,在參觀學習者凝神聚思、欽羨不已的目光中,玉山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當年那場「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文化保護舉措的深遠價值。

我一路走着,細細地打量眼前的景物,粉牆黛瓦,小橋人家,千年古街「江南水鄉」的韻味,已經勝似曾經繁華,江南古鎮文化最為燦爛的章節,七里古街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成為旅遊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保存較完整、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七里古街吸引着大批的旅遊者前來觀賞。

七里街作為玉山的交通門戶,向來是千鋪萬賈匯聚,舟船車馬雲集的商業集散地,曾經幾度繁榮至極。

「七里街就在碼頭上,所以船運貨的時候,都到這裡來,從浙江過來的貨,這裡也要用船運到江西的各個地方去,江西各個地方來的糧食,當時還有好多紙啊,紙一類的,貢紙,要送到朝廷去的,玉山的玉版紙,要送到朝廷去,所以這個地方,七里街變得很繁華的地方。」多年從事玉山地方文化研究的吳行固先生向我這樣描述着,口氣充滿着自豪。

歷史上,七里街不僅是天南地北生意人的淘金之地,更是歷代文人墨客夢中的桃花源。許多名家在欣賞七里街和冰溪的美景後紛紛寫下一首首千古詩篇。唐詩人顧況,貞元五年(789年)任饒州司戶參軍期間,送友人到玉山,當即就揮毫寫道:「好鳥共鳴臨水樹,幽人獨欠買山錢。若為種得千竿竹,引取君家一眼泉。」(《送李山人還玉山》,收入《全唐詩》)。宋詩人楊萬里: 「村北村南水響齊,巷頭巷尾樹陰低,青山自負無塵色,盡日殷勤照碧溪。」(《玉山道中》)。宋詩人陸游:「空蠓過釣船,斷續聞漁唱。征途苦偏仄,舒嘯喜清曠。安得此溪水,為我化春釀。」元文學家魯起元:「郭外家居傍翠微,柳邊斜插酒帘飛。石田秋後稻粱熟,鄉國霜前桔柚肥。綠草青山看不厭,黃花翠竹自相依。佳名好似嚴陵瀨,隱士何人坐石磯。」(《題七里市》)。明大旅行家徐霞客:「由玉山東門入,里許,出西門……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江右游日記》)。郁達夫:「單就這一角的風景來說,有山有水,還有水車、磨房、漁梁、石磡水閘、長堤,凡中國畫或水彩畫裡所用得着的各種點景的品物,都已經齊備了。我覺得行盡了江浙的兩地,也是很不多見的……玉山城裡的人家,實在整潔得很,沿城河的一排住宅,窗明几淨,倒影溪中,遠看好像是威尼斯市裡的通街。」(《冰川紀秀》)。江西學者方致遠遊七里街贊道:「七里街街長七里,車攘馬熙八省盡稱通衢,廣信府中不二街……」

我沿着七里街一路走一路看,一道奇特的景觀出現在面前:六根分別重10噸的文化柱,高高矗立在七里街旅遊商業中心,大型浮雕「冰為溪水玉為山」,講述七里街煙雲往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玉溪杏花村》作者杜牧。」這是記錄在現存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裡清康熙十年(1671年)版的《玉山縣誌》的原始文字。吳行固先生告訴我,這一孤本《玉山縣誌》還有幾處關於「杏花村」的記載,分別為:「杏花村在縣治西隅,其地臨溪多杏花,故名。舊有歌館酒樓,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指此也。蔡家園在縣治西隅與杏花村相抵,乃昔人遊玩之所。舊杏花村,南出玉虹橋上。下街由東街三橋頭折西直抵玉虹橋前,折北至杏花村,邑之南隅屬之。」據吳行固先生多年考證,杜牧作此詩應該是在唐大和三年(828年)清明,地點就在玉山七里街邊。吳行固先生說,查杜牧50歲自撰的《墓志銘》及元代文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人傳》得知:杜牧23歲寫出《阿房宮賦》,26歲以第5名進士,但只被朝廷授予九品弘文館校書郎,尚書右丞沈傳詩出任江西觀察史,薦杜牧擔任江西團練府九品巡官。作為巡官,自然要奉命到玉山縣巡差辦事,杜牧是北方人,當時年輕氣急,不適應南方氣候,初到玉山人生地不熟,又恰逢清明時節當差巡行,下雨路滑又急又渴之時,產生「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慨與牢騷是十分正常的。而玉山古城西南門,即叫「杏花門」。

隨着歷史的遷移和歲月的侵蝕,七里街諸如杏花村古建築逐漸變得蒼老和衰敗,曾經的繁華變得不再。為徹底改變七里街現狀,玉山縣依託冰溪河「一河兩岸」傾力打造七里街旅遊商業綜合體項目。冰溪河「一河兩岸」旅遊綜合體項目包括萬柳洲公園建設、七里街沿河景觀帶、龍王廟修復等10個項目的概念性規劃設計,總投資近8億元,項目規劃注重把山水自然特點、冰溪河靈秀、自然的風格與設計相融合,科學合理做好了水的文章,同時充分挖掘七里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全面展示玉山人文、歷史和地理資源。如今,冰溪河南岸是一個環境優美、鳥語花香、生機盎然、四季如春的萬柳洲生態公園,河的北岸有着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徽派景觀建築,整個七里街旅遊綜合體,它與萬柳洲生態公園隔河相望,讓人感覺人在城中,城在園中。

七里街的整體設計,包括一河兩岸,圍繞着遊客在裡面吃住行、游購娛這六大要素去考慮。到了玉山,有購物的地方,更有休閒的地方,有娛樂的地方。整個七里街的建築風格,是按照徽派建築,結合玉山原有的馬頭牆,它有機地融合了玉山的建築文化。

情定三清山,夜遇七里街。白天在三清山觀賞世界最美的自然風光,晚上到七里街享受最美的江南水鄉風情。這是好客玉山人發出最為誠摯的邀請,也是七里街今後發展方向。

從七里街往西,我來到冰溪與玉琊溪交匯處,這裡有個名叫板橋鋪的地方引我前往。

與七里街遙相呼應的板橋鋪,為古時繁華的商貿街,它與七里街形同姐妹,同樣有着悠久的商貿史,一度成為水陸要衝和過載碼頭,光緒年間,曾建有驛站,沿岸設有木行、茶行、運輸行、茶館、酒榭,贛東、閩北及京廣百貨等均在這裡集散。乾隆《玉山縣誌》載:常玉二山八省通衢,肩挑覓食者,日數千人,閩行者自此舍舟而陸,浙行者自此舍陸而舟。由於板橋鋪水陸皆通,行商流動來往復返,板橋鋪由此而成為古商貿一條街。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昔日的商貿街已近乎蕩然無存,只留下一段200多米長、3米來寬的老街。古商貿街是板橋鋪古代商業文明的見證,它與七里街一樣,是冰溪河邊一部活着的商貿歷史……

我就這樣沿着七里街一路走一路看,煙雨朦朧模糊了我的雙眼,悠長的街巷由時間將往事埋葬。柔情似水的雨點,將一曲《七里水鄉》的歌謠在迂迴曲折的雨中小巷中吟唱得盪氣迴腸:

一陣細雨綿長,

兩岸柳竹輕揚;

小橋流水閃玉波,

船兒悠悠入畫廊。

晨風清爽送來荷花香,

灑下一路芬芳;

夕陽邀月含情牽華燈,

靚了百扇古窗……[1]

作者簡介

王耀忠、江西玉山人,現供職於玉山縣廣播電視台專題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