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火散落,餘燼不息(呂延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煙火散落,餘燼不息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煙火散落,餘燼不息》中國當代作家呂延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火散落,餘燼不息

本市一個讀書會,會員輪流做主持人,下一期是以張愛玲的《小團圓》為話題,輪到M老師主講,她拍案而起,甩了一句「我不喜歡張愛玲」,拂袖而去。我寫張愛玲的一篇文章《一個熱情的故事》被好事者發到讀書群里,M老師便出言不遜,說看不懂我寫的內容,還對我進行人身攻擊。M老師年長,平時很尊重她,當時我很氣憤,最終按捺住怒火,一句話沒說。一M老師的學生,也是她的擁躉者,在微信里給我聊,告誡我不要寫別人看不懂的文字,振振有詞地給我談寫文章要有階級性。似乎我是政治犯,要開批鬥會似的。我驚訝,無語。之後,便退出讀書群,刪除好友。

前幾天在朋友圈轉了一篇阿城談張愛玲的文章,朋友留言「我不喜歡她」。打個比方,一杯酒,嗜酒的人喜歡它,喝一口,醇烈甘美,泯進肚裡,身體輕飄飄的,欲仙欲死;而滴酒不沾的人,喝一口酒,只感覺火火地辣,嗆嗓子,燒內臟。讀懂張愛玲的人,自然覺得她的好;讀不懂,還說什麼呢?從我周圍的人身上,我也明白了睿智的張愛玲為什麼要出國,為什麼在生命的最後二三十年裡一直隱居了。

她們不喜歡張愛玲,是因為讀過她的作品,以為張的小說多是寫人性的弱點,看不到積極的意義。張曾經與漢奸胡蘭成結婚,也是很多人牴觸她的原因之一。我雖算不上張迷,卻被她的才華和品格折服。了解她的人生經歷,懂得她的為人,你才會愛上她。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童年的不幸,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一筆財富。不愉快的經歷使她早熟,使她養成內省的傾向,早熟、內省使她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取更多的東西,所以她有一段並不算太坎坷複雜的經歷,卻擁有一份並不簡單膚淺的人生經驗。

張愛玲童年生活在舊式貴族家庭里,且不說她顯赫的身世,條件的優裕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父親生活的靡費,精神的沉淪,母親思想的前衛,家庭意識的淡薄,使她從小缺失母愛。等父母離異,後母虐待,與父親決裂,甚至差點死在父親的拳腳之下。她從死亡線上逃出來,投奔到母親懷抱,本以為找到了寄身之處,然而母親要培養她做一個淑女,卻屢屢讓母親失望,母親甚至出惡言「後悔早期照顧她的傷寒病」。相信母親說這句話,一定是氣話。未必張愛玲天生遲鈍,只是貴族家庭的千金小姐,從小一切無需自己操心,也就喪失了一些生活能力。剛剛從父親的魔爪下逃出來,似乎驚魂甫定,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母親這裡,傷口還沒有癒合,母親看似無心責備的話,宛如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知恥而後勇,她學習是勤奮的,雖然考取了赴法留學,卻因為戰事不能成行,只能轉到香港教會學校。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各科功課都很優異,她不想多花母親的錢,在經濟上捉襟見肘。一次,母親去香港,住在高級酒店裡。張愛玲剛剛拿到教授給她的獎學金,直接拿給母親。結果,被母親一夜麻將輸了個精光。一方,經濟困頓,勤儉過日;一方,揮金如土,奢華無度。張愛玲雖無隻言片語議論,可以想象,此時張愛玲內心該是如何的傷痛。在後來的文字里,隱約可以看到,張愛玲之所以不要孩子,除了經濟的原因外,主要來自母親和她的關係。最愛的人,最深的傷害,是因為在乎。

命運的捉弄,三年的優異成績在炮聲里灰飛煙滅,張愛玲回到上海,面對的是如何謀生,她的選擇是多樣的,可是她選擇了賣文為生,於是文字成就了她。「出名要趁早。」說這話時她已經是蜚聲上海文壇的才女,其中有十足的底氣,也不乏傲氣,從她當年的照片上的神情可以覓得端倪。

遇到心儀的男人,便低到塵埃里,在塵埃里開出花來。張愛玲在與胡蘭成愛情是轟轟烈烈的,在張愛玲的一生里熱烈地燃燒過。「寄住在舊夢裡,在舊夢裡做着新夢。」在紛擾動盪的亂世里一個醒着做夢的人,唯其醒着,對稍縱即逝的人生之樂才有一份「吝惜」之情。她時時清醒地認識到時代的悲哀、人生的殘缺,同時不放過在現實的髒、亂與憂傷當中隨時發現、體味人生的「可敬可愛」那一面,從而並不陷入絕望。她,總是能冷眼看人,與人與事總是留有距離,不會心血來潮。如果用她對人生的態度去分析她如何對待愛情,可以看出在對待胡蘭成感情上也是統一的。

她的戀愛,是放恣的滲透於人生的全面,而對自己的和諧。正如胡蘭成所言,「倘是兩個十分要好的人在一道,於平靜中有喜悅,於親切中有一點生疏,說的話恰如一樹繁花,從對方的眼睛裡可以看出最深的理解和最高的和諧。」「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歡喜。」漢樂府里這幾句詩,單知憐取眼前人,在她自造的封閉小世界裡,有不盡的喜意。

胡蘭成對愛情的出爾反爾,是出於張愛玲的意料之外的。當張愛玲糾結於胡蘭成與周訓德的關係,想要胡蘭成在她與小周之間做一個選擇,千里迢迢去溫州探親,她寫在路上的情形:「我從諸暨麗水來,路上想着這事你走過的,及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裡,這溫州城就含有珠寶在放光。」懷着滿心的愛,去見愛着的人,當時胡蘭成又與范成美結合,當得到的答案是「……人世迢迢如歲月,但是無嫌猜,按不上取捨的話……」胡蘭成說這話時,顯然一副無賴的嘴臉。三觀不同的人,千萬不要走到一起。「……她仿佛一連向後猛跌了十來丈遠,人有點眩暈。」張愛玲一個人離開溫州回上海,幾天後回信說:「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傘在船舷邊,對着滔滔黃浪,立涕泣久之。」

雖然冷眼觀世,將世間男女之情的華麗外衣盡皆剝去,還其本來的淒涼,但她決想不到,也不肯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可以妥協,可以委曲求全,但最後關頭絕不肯孤注一擲,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做抵押。她的筆下儘是些不徹底的人物,「明知掙扎無益,便不掙扎了。執着也是徒然,便捨棄了。」(傅雷語)他自己也落到薇龍、流蘇相去無幾的地步,但是她斷不肯逆來順受,與她們為伍。她有她的底線,有她的尊嚴,不會允許自己看不起自己。張愛玲寫到:「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願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慘傷。」

我也曾經遭遇過失戀的痛楚,已覺察到他已經不愛了,卻不肯相信,糾纏過多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恥辱,眼淚也只是弱者的標誌。已經決意放棄了,卻又放不下,一次次對自己妥協,委曲求全,不顧世人異樣的眼光,多少次騎自行車穿過小城,徘徊在他家的屋前檐後,不敢推開那扇半掩着的門。明知掙扎無益,可理智戰勝不了情感。心情一直矛盾,抑鬱,恥辱,持續了兩三年,最終還是戰勝了自我,堅守了底線,保住了尊嚴。多年之後,讀到張愛玲的心路歷程,可以說是同病相憐。

張愛玲漸已看透胡蘭成其人,1947年6月,知道胡蘭成已脫險,終於給他寫了一封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此為以小吉(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隨信附了三十萬。張愛玲是等胡過了難關才來同他攤牌,胡亡命天涯兩年,均是張寄錢去,分手在即,她也是如此。她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做人原則,有她的處世態度,務求恩怨分明。無遺憾,無愧怍,徹底解脫。

胡蘭成說過,張愛玲的性格最是「亮烈難犯」的。這是對張愛玲性格的概括,他侵犯過張,知道後果如何。至於胡蘭成晚年著作《今生今世》,靠寫張愛玲博得眾人的眼球,繼續他一貫地為己私利利用女人的行徑,他的寡廉鮮恥,張愛玲是不屑於理會的。

「一個人在戀愛的時候,最能表現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質。」這就是古今中外的愛情小說為什麼永遠受人歡迎的原因。在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中,我們可以洞察人性,對世事人情有更多的透視。張愛玲五十年代去美國們在困境中與賴雅相遇結合,婚後不久,賴雅中風,臥床不起。張愛玲不離不棄,甚至要靠變賣母親遺產——一箱子古董維持生計。

張愛玲對待她弟弟的決絕態度,幾乎不近人情。有一次他和弟弟與後母一起吃飯,後母羞辱弟弟,張愛玲便丟下飯碗,到洗手間對着鏡子泣不成聲,良久,她的心情平靜不下來。此時,她發現他的弟弟正高興地在陽台上玩球。她覺得他弟弟是一個沒骨氣的人,在骨子裡就輕視了他。小時候漂亮可愛的小少爺,長大些在後母的屈辱下安之如素,她最恨沒有骨氣的男人,後半生幾乎沒有和弟弟聯繫過,甚至在自傳性小說《雷峰塔》中,虛構他的弟弟在少年時已經死掉了。或許,這就是她內心的聲音,認為像他那樣活着還不如早早死掉得好。他弟弟晚年曾寫過回憶張愛玲的文章,親情滿滿;幸好他生前並沒有看到張愛玲寫的這些內容。突然想到李清照的那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對丈夫趙明誠在敵軍瀕臨城下自己卻縋城逃竄的鄙視。

正如張愛玲《天才夢》里寫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裡面爬滿虱子。晚年的張愛玲不再鋒芒畢露,平淡從容,卻被虱子困擾,有人認為是瘙癢症,甚至有人以為是疑心病。張愛玲把自己幽閉起來,她對《紅樓夢》的研究可謂痴迷,自言「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翻譯閩南語方言小說《海上花》。她一直勤奮地工作,直到1995年9月,她一個人在公寓裡默默離開這個世界,由宋以郎整理她的遺作,陸續出版了自傳體小說《小團圓》《易經》《雷峰塔》,散文集《重訪邊城》《異鄉記》等。

李叔同當年辦春柳社,反串茶花女,風流倜儻,紅極一時,後來遁入空門,一心向佛。皈依佛門,從事宗教活動,還與弟子夏、豐子愷來往。而張愛玲當年煊赫一時的名聲、炫人的奇服、可與電影明星的風頭,與她晚年冷清的隱士一樣的生活,不用心靈的解脫來做補償,是一種過於觸目的對比,不禁感慨:「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最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

一個作家有如此的才華,像煙花在夜空里絢爛過。她的後半生又如此的寂寞,卻一樣給我們震撼的力量。她是這樣純粹的一個人,她不需要太多世俗的人理解。[1]

作者簡介

呂延梅,筆名,綠葉子。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在孔孟之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