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點絳唇 長安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點絳唇 長安中作》

作品名稱: 《點絳唇 長安中作》

創作年代: 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元好問

別名:元才子遺山先生

《點絳唇 長安中作》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的詩。[1]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並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他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雄勁豪放的詩風提倡性靈、神韻、格調的兼容;主張李、杜並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晶,有着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

元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他在臨終之時囑咐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與肯定。他對自己的詩才極為自信,有着與杜甫相提並論的傲氣,有過"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詩句。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遺山集·古意》詩云:「二十學業成,隨計入咸秦。「又《遺山樂府》有《蝶戀花》詞,題為「戊辰歲長安作」。元好問十九歲時,隨叔文官隴城(今甘肅天水),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二十一歲時扶叔文喪由隴城還鄉里,其後未再到秦中。此詞大約作於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1208 年),是年元好問十九歲。詩中曰「二十」,蓋舉其成數。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着的。

詞中沒有着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 。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於文字之外 。「沙際」猶言水邊。為什麼說春從水邊歸去呢 ?春來先遣楊柳青 ,是春在柳梢頭;而暮春時節 ,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隨着流水飄走了 。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 。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惡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 ,猶自痴情挽留。

詞牌有《留春令 》,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置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 ,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月兆 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 ,乃更無可問訊 。「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

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一種徒勞的追尋。起句既說「 春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漠漠煙中樹 」,意象似從謝眺「 遠樹暖阡阡 ,生煙紛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化來,是高樓遠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懷」的物化形態。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後,隔簾疏雨生中,求得好夢 ,夢中去尋覓了。結句「夢裡尋春去」,語淡情深 。現實之春確已逝去 ,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作者簡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2]。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問是北魏皇室後裔,郝經在《遺山先生墓銘》中說他"系出柘拔(拓跋)魏" 。其先祖相繼遷居洛陽、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等地。至元好問的曾祖父元春(一作椿)時,又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他的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託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著有《東岩集》。[3]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 。他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仍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4]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為官,其年重回家鄉隱居,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 元憲宗二年(1252年),元好問覲見"駐桓、撫間"的忽必烈。希望說服忽必烈尊信儒學,並請他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國。

元憲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視頻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雁丘詞

彭玉平:元好問的隱逸生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