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炮龍之鄉(余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炮龍之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炮龍之鄉》中國當代作家余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炮龍之鄉

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賓陽被大家稱作「炮龍之鄉」,古為百越甌之地,現處廣西南寧。過年的時候,在外的遊子都回到了賓陽。這時候,賓陽已不再是原來的賓陽,而是擁有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家。家,這一個字,蘊含了多少的情,又化解了多少的苦,無論走了多麼遠的路,無論在外受了多少的委屈,只要回到賓陽,回到從小長大的家鄉,一顆心就暖化了,千絲萬緒都化為一句:回家過年!」

賓陽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所有的回憶隨着風飄蕩在賓陽的每一個角落裡。帶着回憶的風飄到了賓陽的古城。賓陽的古城包含了賓州古城、炮龍老廟。這城,是有着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的。在我游觀之際,卻難以見到這古城該有的樣貌,商業化衝擊了它原有的樣貌,很多古老的房子都被開發為客棧。除了賓州古城正門上篆體刻印的「賓州南街」四個大字,實不知這是座古城。賓州古城內,巷道交叉,卻也有些原有建築,更多是經過了現代化的開發。可這開發力度又實為有限,雖說有些店面裝潢是結合了現代文藝風貌的,但大多數建築都普通而簡單,有失特色。總之,賓州古城再也不是小的時候見到的那座富有韻味的古城,現在的古城充斥着商業氣息。炮龍之鄉怎能沒有炮龍老廟呢?這廟,是有歷史底蘊的,炮龍節這一習俗是賓陽這地方的特色風土人情。每年的炮龍都要在炮龍老廟裡開光,才能去到賓陽的每條大街小巷裡,這是賓陽延續幾十年的習俗。「燈酒百家宴」和「百龍鬧賓州」是炮龍節的兩大核心。每一年的炮龍節,炮龍老廟裡擠滿了人,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炮龍節在賓陽人民看來是如過年一般隆重的。正月十一晚,華燈初上,縣城便已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十幾條龍,在滾滾炮煙中舞動起來,騰雲駕霧般穿街走巷,登門賜福。看炮龍的人摩肩擦踵,萬人空巷。以前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有機會搶得到龍珠的,來年一定會添丁發財,就是鑽鑽龍肚,也能好運自來,發發橫財。舞炮龍的,多是些皮厚肉糙的精壯漢子,還要不怕死。他們紮起紅腰帶,打着赤膊就上陣了,全身的肌肉暴起,運臂如飛,將龍舞得虎虎生風,活靈活現。隨着嚴禁放鞭炮、近幾年來疫情的影響現代化進程下這一熱鬧在逐年消退,以前熱鬧的炮龍老廟,現在只有逢年過節老一輩的人去廟裡上香,其餘時候都是人煙稀少。

回憶的風飄蕩到了賓陽的。賓陽的老百姓,在大家看來是好客的、善良的。在困難之際,總會有好心的叔叔阿姨看到你困難的一面,會伸出援助之手,或許是一瓶水、一點水果零食,或許是叔叔阿姨的一句:妹啊,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也或許是在大雨之際的進門躲雨,臨走前還會叮囑你路上注意安全。賓陽的老百姓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們從不把你當外人,若是和他們交談起來了,他們也會推心置腹的。

賓陽的女子被一山一水養育着,賓陽的女子容顏姣姣。賓陽的太陽也是烈的,她們少有白皙的皮膚,也遜於江南的女子的嬌柔,賓陽的女子跟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女漢子,有擔當的女漢子。誰說女子不如男,大概說的就是賓陽的女子漢們。接觸到賓陽的初高中女孩子,她們大多數有着類如久經世事的成熟,卻又絲毫不掩蓋內心的羞澀。初綻芳華的女孩們,她們有着獨一無二的性子,不諳俗世,不掩淑容。

賓陽的雨,是最為古怪的,過年期間連續下了一個月,太陽恐怕是被賓陽的雨嚇着了,躲在雲朵的後面,不敢露出害羞的臉龐。在夏天的時候,賓陽的雨古怪而暴躁。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賓陽的雨總是來的突然,去的也突然。每到日中以後,狂風席捲而來,飄飄灑灑的雨絲是見不得的,從來都是小雨珠顆顆落地,不一會兒就會變成大雨珠先至,像一個個小水球砸到腦袋上,不等你反應過來,暴雨便從天而降。而比較有意思的是,每每撞見大晴時分,烈日當頭,卻能憑空下起雨來。君不見賓陽之雨天上來,實在難以見得這雨如何下得來,像是那雨神和太陽神商量好的一樣。

回憶的風飄到了賓陽的食和時。賓陽的美食,種類頗多,味道也確實不錯。到賓陽有的人是為目睹一年一度的炮龍節,有的人是為了品嘗著名的白斬狗,狗腳,但如果錯過最具特色的賓陽酸粉,那就算枉來一遭了!在我的家鄉,賓陽酸粉一提起來就讓人流口水,名聲是響噹噹的。在游賓州古城的時候,吃了南街酸粉,賓州古城這一家的南街酸粉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其實本地人很少會來賓州古城吃酸粉,因為其他地方還有更加正宗的賓陽酸粉。在冬日裡吃上一碗酸粉,着實很令人難以忘懷。賓陽酸粉以其的酸性配料著稱,外地人多是不喝湯的,而本地人又是喜歡喝酸粉里的湯汁,因為在烈日裡喝上一碗酸粉的湯,可以解暑,讓心情更加愉悅。賓陽的酸粉對我來說,味道是極好的,順滑入口,香味撲鼻。當然還有捲筒粉,捲筒粉裡面夾着很多小菜,一口咬下去,汁液橫流,爽感入口。賓陽的街道走一圈,粉店是最多的,而粉店裡最多的便是螺螄粉了。賓陽的粉是出了名的,價格或許也是最出名的,一碗酸粉或者螺螄粉的價格高達12塊一份,比較高的價格僅是年輕人能接受,老一輩的人都會選擇在小巷裡來上一份3塊錢的「自助餐」。

賓陽的作息或許是讓人感到最驚奇的地方。賓陽的人們除了趕集日會早起之外,其他時間絕不會起太早的。如果你一大早走在賓陽的街道上,是見不到什麼人的。即使像是一些早餐店,食品店也是關着門的,更不用說服飾店,眼鏡店這些了。清早的賓陽,是非常淒涼的,見不到行人,街道也是空空如也。哪怕你往村里一走,都沒有幾戶人家是開了門的。但一到晚上,就會讓大家大吃一驚,賓陽的人如蜂群涌動一般,紛紛走出了家門,菜市人滿為患,街道店裡也是很多人,街上的奶茶店裡都坐滿了年輕人。尤其不到半夜凌晨,是實在悟不得,這城的熱鬧。深夜時分,賓陽的宵夜便雲集於街道路旁。青年靚女穿着隨便,中年男子隨性談天。燒烤、啤酒,或打牌,或閒聊。賓陽人的作息簡直就是燈火通明,徹夜達旦。

回憶的風飄到了賓陽的傳統戲曲文化。在賓陽,受地域因素影響,師公劇與地方語言融合,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幽默、喜慶的民俗戲劇,深受本地人的喜愛。在我的記憶里,關於賓陽師公劇的印象可以從街坊鄰里紅白喜事的那一場場沒有聲、光、電的表演開始。小的時候,奶奶總會領着我,拎着凳子走街串巷,在每一場師公劇開場之前占領到最佳觀賞位置。久而久之,採用賓陽話演唱,以「哦...嘿....」開頭、曲調簡單、唱詞詼諧的師公劇成為了我童年的音樂記憶。一張張寫着師公劇演出時間和地點的紅色字報變成了網上的一段段視頻。隨着時間的推移,師公劇遭到現代文化的衝擊,師公劇面臨着技藝即使傾囊相授也沒有人願意學的尷尬。在寒假裡和老一輩的人交談到,為什麼師公劇會出現這種局面,老一輩的人笑着回答到:「現在什麼年代了啊,除了我們這些老人會聽師公劇,你們這些年輕人不都喜歡看電視、看手機嘛。師公戲出現沒有人繼承的局面,你們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呀,現在時代在變化,誰不想賺更多的錢來養家糊口,唱師公劇根本賺不了多少錢了,賺的錢養一個人都難,別說養一大家子了。」今年20,對賓陽這一傳統文化還記憶深刻,只是現在受娛樂文化的影響,技藝慢慢消失了。在奶奶生活的那一個年代,文化程度不高,師公劇里的故事通俗易懂,裡面穿插着生活中的道理,做人、孝心、追求,對人們價值觀都有正確、有意義的引導。只是這一文化,小眾的群體語言,年輕人也不流行也不足以作為謀生的技能,逐漸也就流逝了。

回憶的風飄蕩到了賓陽的每一處角落,它氣喘吁吁的來到了我的母校辦公樓前的玉蘭花樹下歇息。它坐在玉蘭花樹下喘着氣,銀白色的玉蘭花瓣一片一片地伸展着,很像一根一根扁白的粉條,我隱約聞到了它淡淡的清香。不管多遠,在外的賓陽遊子們都會回到賓陽過年,心之所在,正是賓陽的這些傳統的文化,代代傳承,讓人不管多難,心中仍有寄託,倍感溫暖。[1]

作者簡介

余雯,女,系廣西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2020級的一名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對散文的寫作很感興趣,創作出多篇散文,並榮獲佳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