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炎帝陵 - 湖南株洲炎陵縣炎帝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南株洲炎陵縣炎帝陵

中文名;炎帝陵

外文名;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炎帝出生地:湖北隨州歷山

炎帝安寢地;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

別稱:神州第一陵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景區資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開放時間;08:00~17:30

門票價格;62.00元

著名景點;炎帝陵殿、神農大殿

景區面積:核心景區5km²,規劃111.86km²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3月--5月、9月--11月遊玩最佳

炎帝神農氏"以姜水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主要建築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序言介紹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誌》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

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隨着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後凡二百餘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鑑於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

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

宋理宗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後,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詔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明代有關炎帝陵廟的修葺史書記載頗詳。較大規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詔命遍修歷代帝王陵寢,"發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廟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國史院編修雷燧來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縣知縣易宗周主持。這次重修是在原廟舊址上拓寬興建。新廟的建築格局為:主殿名"聖容殿",殿內塑炎帝神農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閣,寬敞如殿。閣下為陛道,中為丹墀,縱橫數丈。東西廡各三間,前列三門,四周建有垣牆。牆內有大道繞閣,沿牆行可以直達殿後陵寢。整個殿宇陵寢連成一體,基本上改變了舊廟原貌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餘年歷史,炎帝陵廟久經風雨剝蝕,日漸頹壞。酃縣縣令目睹廟宇日非,惻然傷感,於是派人於路旁募款,發起整修。新廟規模因循舊廟,但廟貌大為改觀。東閣學士吳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廟碑》,記載了這次修葺盛舉。

清代對炎帝陵廟的修葺有據可查的約有9次。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將領蓋遇時部進駐炎陵,屯兵廟側,炎帝陵廟慘遭破壞。是後,當地官民士紳及時進行了補葺,但由於戰爭頻仍,資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聖祖玄燁遣太僕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致祭。王見陵廟棟宇損壞嚴重,入告於朝,奏請修葺,聖祖准奏。由酃縣知縣龔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復前代規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帑,按清王朝公布頒行的古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重建,陵廟也統稱陵殿而正其名。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行禮亭--正殿--陵寢"的四進格局。整座陵殿為仿皇宮建築,氣勢恢宏,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復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縣俞昌會主持、當地士紳百姓募資捐款所進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開始,年底竣工,費時8個月有餘。這次重修後的炎帝陵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各附屬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主殿相輝相映,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也為炎陵山增添了無限秀色。

此後,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均未見史書有修葺的記載,但同治十二年版《酃縣誌》所載炎帝陵殿形製圖,又與道光年間所建之陵殿有異,其間很有可能作過修葺而未入志。

民國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政府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

1936年。酃縣縣長夏禮鑑於"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於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劃未能實施

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於未然,薛岳擬將省政府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專款於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機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築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築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1]

炎帝陵殿被焚以後,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願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修復條件日趨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後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築占地面積3836平方米。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四進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史記

炎帝神農氏"生於烈山","長於姜水",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炎帝陵。晉代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所著的《路史》記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 王象之編著的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記載更為具體:" 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

在王象之寫這部地理總志時,炎帝陵尚在茶陵縣內。茶陵縣是在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鄉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縣。茶陵,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種茶及安葬在這裡而得名的。在王象之編寫這部地理總志不久,即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將茶陵縣的康樂、霞陽、常平3個鄉分出來,建立酃縣,自此,炎帝陵就在酃縣了。元豐三年(1080年)書成、八年(1085年)頒布的北宋官修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關於隨州、鳳翔府、潞州、衡州的"古蹟"條目的記載是這樣的:

隨州

季梁廟,按:春秋隨之賢臣也,使隨侯修政,楚不敢伐。神農廟,在厲鄉村,《郡國志》云:厲山,神農所出。厲山廟,炎帝所起也。斷蛇丘,隨侯見蛇傷,以藥傅之,蛇後銜珠以報,即此地。溠水,《左傳》:楚人除道梁溠,營軍臨隨溳。漢光武宅。舂陵古城。隋文帝廟。溳水。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一》

鳳翔府

邰城,《續漢志》:棄封於邰,徐廣曰今斄鄉是也;又雲郿之斄亭。寶雞,本秦之陳倉。《三秦記》曰:秦武公都雍,陳倉城是也。西虢,周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岐山。杜陽山,《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太白山。陳倉山。古駱谷道。郿塢,董卓築。汘水。磻溪,即太公垂釣之所。上公明星祠,黃帝孫舜妻育冢祠,見《漢書志》。倉頡廟。呂望祠。三良冢。

──《附錄;新定九城志(古蹟;卷三》

潞州

長子城,丹朱所築。黎侯亭,在黎侯嶺上。黎侯城,《書》:西伯勘黎。是也。古褫亭,《漢書﹒志》云:銅鞮有上褫亭,下褫聚。長平關,即秦白起坑降卒處。壺關。羊腸阪,見《漢書﹒志》。抱書山,出道書《福地記》。三峻山,有廟。濁漳水,出長子西,見《水經》。潞水,冀州之浸,見《水經》。古余吾城,漢縣也。神農廟,有神農井,神農得嘉穀之所,見《地形志》。唐明皇舊宅。潞子廟,春秋時潞子嬰兒也。豫讓廟。關龍逢廟。馮亭墓,有廟,即韓上黨太守馮亭也,見《史記》。馮奉世廟。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四》

衡州

岣嶁山。酃湖。古酃縣城。雲陽山。後漢蔡倫宅。炎帝廟及陵。羅含墓。杜甫墓。

──《附錄;新定九域志(古蹟;卷六》

上述的史籍記載中,只有衡州條目里有炎帝陵的記載。這說明:宋以前史籍所記載的炎帝陵,只此一處。酃縣炎帝陵葬的是哪一位炎帝呢?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說得十分明白:"《易》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位在南方。……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納奔水氏女,曰聽夭,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在這裡,皇甫謐是講得明明白白的:葬在長沙(即今炎陵縣)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之後《補史記﹒三皇本紀》、《路史》等諸史籍均持此說,未見史籍中有其它說法,亦未見有史籍對此提出異議

相關視頻

六月六曬家譜——株洲炎帝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