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鸌

中文學名: 灰鸌
拉丁學名:Puffinus griseus
別 稱:烏黑鸌、灰色水鳥、灰剪水鸌、灰色水薙鳥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鸌形目
科:鸌科
屬:剪水鸌屬
種: 灰鸌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1789
英文名稱: Sooty Shearwater
保護級別: 近危物種(NT) IUCN標準

灰鸌(Hui Hu)[1](學名:Puffinus griseus)是一種中型海鳥,體長41-51cm。嘴細,鼻管短,翅窄而長,身體前後細中間粗,呈紡錘形。上體黑褐色,下體暗灰褐色,喉灰白色,飛翔時翼下大部白色或銀灰色,邊緣暗褐色。通過其窄而長的翅和呈紡錘形的身體以及黑色的體羽,很容易在野外將它認出來。

灰鸌繁殖於智利、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海上,模式種產地在新西蘭;但分布於赤道海域以及整個大西洋及太平洋。中國偶見,有記錄見於福建沿海、澎湖列島及台灣。偏愛水溫相對較低、食物更加豐富的海域;常結群在海上活動,但不常跟隨船隻。

灰鸌被譽為鳥類中的「遷徙之王」,根據19個電子追蹤標籤的記錄,灰鸌能在200天裡遷徙6.4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飛行一圈半,是電子手段記錄的最長遷徙距離的動物。

外形特徵

灰鸌為中等大小海鳥。嘴較而側,上嘴尖端呈鈎狀,鼻管短,位於嘴峰中線嘴基處,左右鼻管合併成一個,但內面中間有厚的隔板隔開。翅窄而尖長,初級飛羽11枚。尾為圓尾,中等長度,尾羽12枚。上體黑褐色,下體灰褐色,翼下覆羽及飛羽基部銀灰色而有光澤,邊緣暗褐色。頦、喉灰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跗跖內側、中趾和內趾淡藍色,外側和外趾黑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410-510mm;嘴峰38-42mm;翅286-320mm,翼展約100cm;尾86-97mm;跗跖45-56mm[2]

生活習性

習性:灰鸌喜集群,無論繁殖季節或非繁殖期均在白天和晚上成群活動,繁殖期間則主要在晚上活動。善飛翔,常成群地長時間在海面上飛翔,時而急速的扇動兩翅,時而在緊貼海面的波浪上空滑翔。善游泳,亦能潛水,但潛得不深,時間亦不長。在水面起飛很容易而靈巧,但在陸地行走困難而笨拙,起飛亦需爬到高處,在平地上不能起飛。

食性:灰鸌主要以各種小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他浮遊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開闊的水面進行,也常伴隨鯨、特別是灰鯨活動和覓食,啄食它們吐出的一些昆蟲和烏賊,同時當鯨浮出水面時由於對四周水面的干擾,常將一些小魚和甲殼類帶到了水面,從而為它們覓食提供了機會,此外也從鯨排出的糞便中啄食一些小的昆蟲和魚蝦。

遷徙:灰鸌最獨特之處當屬其長距離遷徙,為一頓美餐它不惜繞地球飛行一圈,先是向北飛到白令海,接着向南飛往南極洲、向東飛往智利,最後向西飛往日本和新西蘭。根據安放在灰鸌身上跟蹤其活動的電子標籤顯示,一天的飛行里程可以超過997.8公里,每年飛行路程達約6.4萬公里。灰鸌充分利用風向,在太平洋水面按八字形的路線飛行,途中捕捉魷魚、磷蝦等食物。

叫聲:平時活動很安靜,但在巢地和晚上餵養雛鳥期間卻發出很高的叫聲,變得很嘈雜。偶爾發出壓抑的嘎嘎聲[3]

棲身環境

灰鸌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偏僻荒寂的大陸石質海岸和鄰近海面及沿海島嶼,非繁殖季節則棲息於開闊的大洋上。除繁殖期外不上陸地活動,成年累月都在海上活動、覓食和休息。

繁殖方式

繁殖在南半球溫帶海洋岸邊和大洋中海島上,常成群繁殖。繁殖期因地而異,一般在9月至翌年4月。營巢于海岸或海岸上低矮的植物叢中或森林中地上。巢通常為親鳥在鬆軟的地上所挖掘出的一個凹坑,內墊以少許枯葉和枯草。

巢築好後雌雄親鳥雙雙飛到附近海上,若干天后才又返回來,返回後立即產卵。每窩產卵1枚,卵為卵圓形或尖卵圓形,白色,大小為58.5-81.7mm X 42-53.4mm,平均為74mm X 48mm,重69.1-77.75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30-35天。

雛鳥孵出後身上被有長而厚密的絨羽,大約經過雌雄親鳥5個月的艱辛餵養後才能長全羽毛和換掉絨羽,時間大約在4月末。此時親鳥便停止餵食,通過飢餓刺激鼓勵它們從巢洞中來到海上。大約在5月幾乎全都離開繁殖地到海上過着流浪生活[4]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智利、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海上;但分布於赤道海域以及整個大西洋及太平洋。

分布狀況:偶見;有記錄見於福建沿海、澎湖列島及台灣。香港的記錄有疑問[5]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亦有學者認為繁殖於南美洲海岸的種群應屬於不同的亞種,從而分為2個亞種,即指名亞種P.g.griseus和南美亞種P.g.chilensis。但由於根據不充分,未得到支持。

種群現狀

灰鸌雖然是一個數量極其龐大的物種,但是其種群數量由於漁業影響、幼鳥的捕殺以及氣候變化而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物種。在新西蘭斯奈爾斯群島的數量最多的聚集地上,灰鸌的種群數量在1969-1971和1996-2000年間已經下降了37%,穴居的灰鸌數量也可能有所下降。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評估等級--無危物種(LC);

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 暫未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4)--近危物種(NT)。

遷徙之王

一種體型小、體重不及一袋糖的鳥兒創造了「遷徙距離最長」紀錄,它就是灰鸌(sooty shearwater,Puffinus griseus)。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鳥每年都以8字型隊列飛越太平洋,遷徙路線長達4.6萬英里。在發現灰鸌的這一驚人的飛行能力之前科學家認為北極燕鷗是飛行之王,它在極地冰蓋間的遷徙距離長達2.2萬英里,但現在這個紀錄被灰鸌打破了,而且把北極燕鷗遠遠落在後面[7]

視頻

生命的力量 (17) 灰鸌

留在地面的灰鸌也沒閒着, 都在積極的為明年求愛做準備

參考資料

  1. 灰鸌(附圖),個人圖書館,2016-03-26
  2. 灰鸌的外形特徵,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05
  3. 灰鸌的生活習性,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05
  4. 灰鸌的繁殖,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05
  5. 灰鸌的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7-04-05
  6.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
  7. 灰鸌:鳥類中的「遷徙之王」,新浪網,200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