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遊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游性生活的動物類群。

基本信息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游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1]

作用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 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Moina)、劍水蚤(Cyclops)、臂尾輪蟲(Brachionus)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Tetrahymena phriformis)、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浮遊動物吃比他們更小的動植物,其實主要還是植物,光合作用是最基礎的。主要可能有藻類,細菌,橈足類和一些食物碎屑。

外形特徵

浮遊動物(zooplankton)

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動物。隨水流而漂動,與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一起構成浮游生物(plankton);幾乎是所有海洋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從單細胞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到鯡、蟹和龍蝦的卵或幼蟲,都可見於浮遊動物中。終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動物和橈足類)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過全部生命,暫時性浮游生物或季節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蟲和其他底棲生物)在變成成體而進入棲息場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攝食。

種類

浮遊動物的種類極多,從低等的微小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櫛水母輪蟲甲殼動物腹足動物等,到高等的尾索動物,幾乎每一類都有永久性的代表,其中以種類繁多、數量極大、分布又廣的橈足類最為突出。此外,也包括階段性浮遊動物,如底棲動物的浮游幼蟲和游泳動物(如魚類)的幼仔、稚魚等。浮遊動物在水層中的分布也較廣。無論是在淡水,還是在海水的淺層和深層,都有典型的代表。

原生動物

這是動物界裡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類單細胞動物,約有3萬種。原生動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細胞所具備的基本結構,即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動物所表現的各種生活機能,如運動、消化、呼吸、排泄、感應、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機能。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都需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原生動物門在海洋中生活的重要綱有鞭毛綱、肉足綱和纖毛綱。鞭毛綱通常身體長鞭毛,並以鞭毛作為運動器。鞭毛的數目較少,有1至4條或稍多,少數種類則具有較多的鞭毛。有些鞭毛蟲體內有色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這種營養方式稱為光合營養;有的通過體表滲透吸收周圍水中呈溶解狀態的物質,這種營養方式稱為滲透營養;還有的吞食固體的食物顆粒作為營養來源,這種營養方式稱吞噬營養。光合營養也稱自養,而滲透營養和吞噬營養也稱異養。

常見的鞭毛蟲有甲藻、角甲藻、鼎形蟲、夜光蟲等等。其中夜光蟲尤為特殊。細胞較為大型,直徑1毫米左右,肉眼可見,分別有一條細長的觸手和二條鞭毛。在春季繁殖期間,遍布于海水表面的夜光蟲由於受海浪波動的刺激,經常閃閃發光,蔚為壯觀。

纖毛蟲周身生着許多纖毛,以纖毛作為運動器。纖毛的結構與鞭毛相同,不過長度較短,數目較多,運動時纖毛的擺動很有節奏性,如車輪蟲遊動時極像轉動的輪子,旋轉而行。自由生活的纖毛蟲,大部分為浮游生物的組成成員,是魚類可口的餌料。但是,寄生的纖毛蟲會對魚類造成很大的危害,病魚的死亡率極高。

肉足蟲通常身體裸露,以偽足為運動器,偽足有運動和攝食的機能,根據偽足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葉狀偽足,如變形蟲和表殼蟲等;絲狀偽足,如有孔蟲、球房蟲等;根狀偽足,如太陽蟲,放射蟲等。多數肉足蟲自由生活,作為魚類的餌料。少數肉足蟲寄生魚體的表面而危害魚類。肉足蟲中的有孔蟲是古老的動物,從地質史上的寒武紀到現代都有它們的蹤跡,而且數量巨大。海底約有35%被有孔蟲的殼沉積的軟泥所覆蓋,據統計每克泥沙中竟有五萬個左右有孔蟲的殼!

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為輻射對稱、具有兩胚層、有組織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的神經系統的低等動物。腔腸動物是真正多細胞動物的開始。腔腸動物約有9,000多種,分為水螅水母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水螅綱一般個體小,生活史過程中有世代交替現象,固着的水螅型和漂浮的浮浪幼蟲階段,最後變為水母型。水螅綱的動物最常見的有藪枝螅水母、鈎手水母、僧帽水母等。

缽水母綱大多數是大型的水母類,形狀很像打開的降落傘,如一種缽水母傘部直徑可達2米,觸手長30米。最為我們熟悉的莫過于海蜇了,海蜇生活於水深10~20米泥質海底的海洋中,是沿岸淺海暖水性大型水母,適宜生長溫度16~20℃,從鹽度5‰到30‰都可生存。海蜇游泳能力差,往往順流移動,一般在早晨、傍晚或陰天時漂浮於水面,受強光照射或大暴雨、大風浪時則沉入水中。海蜇也有浮浪幼蟲階段,終生以硅藻、橈足類、原生動物、浮游幼體和小魚蝦為食。海蜇沒有眼睛,但藉助於神經系統,遇到敵害的危威時能迅速逃避,溜之大吉。

海蜇是營養價值豐富的海產品,每公斤海蜇皮含蛋白質123克,脂肪1克,糖37克,無機鹽650克,還有微量的維生素 b1、B2和尼克酸。因其味香肉脆,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常見的海蜇種類有海蜇、口冠海蜇、黃斑海蜇等,從南到北沿岸都有出產,其中以浙江、福建、江蘇三省產量最高,占全國漁獲量的85%左右.資源減退,野生海蜇愈來愈匱乏。為此,遼寧省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對海蜇進行了人工繁殖並獲成功,將幼體放流于海洋中,使之得以增殖。

珊瑚綱與前二綱不同,只有固着生活的水螅型,沒有自由生活的水母型,並且構造複雜,因而大多不屬於浮遊動物。它們多生活於淺海和暖海的底部,我們熟悉的珊瑚礁就是由珊瑚的骨骼形成,大量的珊瑚骨骼可堆積成島嶼,如我國的西沙群島,印度洋的馬爾代夫島,南太平洋的斐濟群島等。珊瑚骨骼也是理想的裝飾品。許多人把珊瑚骨骼經過藝術加工,擺放在家中,頗有點儒雅的風度。

甲殼綱

甲殼綱是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個重要的綱。甲殼綱已知的種類超過了3萬種,多數動物水生,具有兩對觸角,三對攝食用的附肢。甲殼動物體外披幾丁質外骨骼,故稱甲殼類。人們熟知的有龍蝦、對蝦、螃蟹、蚤、劍蚤等。甲殼綱中的橈足類在浮游生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比起硅藻來毫不遜色,它是海洋浮遊動物群落中分布最廣,種類最多,地位最重要的一個類群。相比于海洋中的橈足類,淡水水域中最重要的類群為枝角類,而這其中以肥胖三角溞、鳥喙尖頭溞分布最為廣泛。枝角類、橈足類、端足類、糠蝦、磷蝦等一起構成了水域食物鏈中的重要環節,它們大多以浮游植物為食,同時又作為經濟魚類、蝦類,尤其是中上層魚類及其他魚類幼魚階段的主要餌料。浮游甲殼類的分布和變動狀況又可作為探索魚群的位置和尋找漁場的線索。我國海洋中常見的浮游甲殼類有哲水蚤、劍水蚤、猛水蚤、糠蝦、磷蝦和毛蝦等。這些甲殼動物是鯰魚、鯡魚、沙丁魚等魚類和鯨類的主要餌料,魚群常常追逐它們而遊動。所以從上述甲殼動物的豐欠程度,也可判斷魚群的大小或種類,給捕獲魚群提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南極海域的南極磷蝦,雖然被稱之為「蝦」,實際上為一種小型類蝦甲殼動物,成體一般4.5~6厘米,最大個體體長9厘米。與一般小蝦不同之處是指狀鰓裸露於背甲之外,胸甲上有一清晰可見的頸溝,前端略凸,在背中線上有脊。南極磷蝦棲息于海水上層至250米的水域,有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棲息於50~60米處,夜間浮於表層。集群性強,群體大。據比較保守的估計,南極磷蝦生物約有50~60億噸左右,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毛顎動物

又稱箭蟲,身體略透明,體長不超過4厘米。毛顎類由於頭部兩側有成排的顎毛,故得此名。毛顎動物種類不多,僅50餘種,但數量很大,是海洋浮遊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分布極廣,僅次於甲殼綱橈足類。毛顎動物也是水生高等動物可口的餌料。我國海域已知的毛顎動物有40餘種,最常見的是百陶箭蟲、強壯箭蟲和肥胖箭蟲。

被囊動物

這是一群以單體或群體生活的低等脊椎動物,也稱尾索動物。被囊動物世界性分布,常見種類有住囊蟲、海鞘、尾海鞘、菊海鞘、樽海鞘、薩爾帕等。當被的漁獲量造成不良影響。

浮游幼蟲

我們都知道青蛙在整個生活過程中有變態發育的現象,幼體階段是蝌蚪,然後再演變成四條腿的成蛙。海洋中的許多低等動物也是如此,它們一生中也有變態發育的過程,經過浮游幼蟲階段,再變為成體。浮游幼蟲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特別是在近岸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是魚、蝦、貝類幼體的主要餌料之一,在海洋食物鏈中意義巨大。 許多無脊椎動物及脊索動物都有浮游幼蟲階段。例如,海綿動物的兩囊幼蟲,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橈足類的無節幼蟲,脊索動物的柱頭幼蟲等等。這些幼蟲的出現都有各自的周期性,滿足了魚類不同發育階段的食物需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