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竹

中文學名:灰竹

拉丁學名:P.nuda McClur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剛竹屬

灰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別名:石竹(江蘇);淨竹(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焦殼淡竹(浙江、江西);焦殼竹、烏焦竹(浙江);裸籜竹(台灣);小竹(陝西)稈高5~10m,徑2~4cm,新稈在節下具一濃厚白粉圈,稈環顯著突隆起而高於籜環,部分稈基部呈之字形曲折。籜鞘淡紅褐色,部分筍具明顯的顏色條紋,密被白粉,下部籜鞘密被斑塊;無籜耳和肩毛;籜舌發達。先端平截。筍期4月上、中旬。竹材堅韌,富彈性,宜作竹器的柱腳、農具柄、毛竹構梢刀的長柄等。筍質優良,殼薄肉厚,味鮮美,俗稱「石筍」,是加工天目筍乾的主要原料。

基本內容

  • 中文學名: 灰竹
  • 拉丁學名: P.nuda McClure
  • 科: 禾本科Gramineae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 別稱: 石竹、淨竹、焦殼淡竹、小竹
  • 亞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 族: 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剛竹亞族
  • 屬: 剛竹屬Phyllostachys
  • 組: 剛竹組Sect. Phyllostachys
  • 分布:浙江江蘇安徽陝西湖南福建等地。
  • 命名來源:[Act.Phytotax.Sin. 18(2): 173. 1980]
  • 中國植物志:9(1):259
  • 組中文名:剛竹組
  • 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 亞族中文名:剛竹亞族
  • 亞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 族中文名:倭竹族
  •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形態特徵

竿高6—9米,粗2—4厘米,勁直或常於基部呈「之」字形曲折,幼竿深綠色,被白粉,節處常為暗紫色,節—卜方有暗紫色暈斑,無毛,老竿灰綠色至灰白色;節間長達30厘米,有縱肋,竿壁厚,為竿粗的1/2—1/3;竿環強烈隆起,高於稍隆起的籜環。籜鞘背面為淡綠紫色或淡紅褐色,具紫色縱脈紋和紫褐色斑塊,尤以籜鞘的上部為常見,被白粉,因脈間有微疣基刺毛而微粗糙;無籜耳及鞘口縫毛;籜舌黃綠色,狹而高,其高約4毫米,頂端截形,邊緣生短纖毛;籜片綠色,另有紫色縱脈紋,狹三角形至帶狀,外翻,幼時微皺曲,以後平直。末級小枝具2—4葉,無葉耳及鞘口繼毛;葉片披針形至帶狀披針形,長8—16厘米。花枝呈穗狀,長5—9厘米,基部有3—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7片,邊緣生柔毛,無葉耳及鞘口繼毛,縮小葉小,卵狀披針形至錐狀,每苞腋有2或3枚假小穗,基部的1或2片佛焰苞常不孕而早落。小穗含1或2朵小花,長2.7—3.5厘米,狹披針形;小穗軸最後延伸成針狀,節間密生短柔毛;穎不存在或為1片;外稃長2.5—3厘米,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短柔毛;內稃長2—2.5厘米,通常無毛;鱗被3,長約4毫米;花葯長約1厘米;柱頭2或3,羽毛狀。筍期4—5月,花期5月。[1]

主要物種

紫蒲頭灰竹與灰竹的區別在於老竿的基部數節間有紫色斑塊,此斑塊甚密以至布滿整個節間,致使節間呈紫色。

浙江安吉。用途同灰竹。

主要價值

筍質優良,殼薄肉厚,俗稱「石筍」,是加工天目筍乾的主要原料;竿節甚突起,不易劈篾,但壁厚堅實,多作竹器柱腳,也作柄材使用。

產地分布

產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及湖南。1908年由浙江餘杭縣塘棲引入美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