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灞橋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灞橋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地處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東與洪慶街道接壤,南與席王街道灞河相望,西與未央區經濟開發區一河之隔,北鄰新築街道,東北緊靠臨潼區斜口街道,總面積43平方千米。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改滋水為灞水並築橋。隋、唐、明、清皆在此築橋,街道因以為名。灞橋街道境內的風景名勝有關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西安世博園,古蹟有十六國時期霸城縣治遺址。截至2020年6月,灞橋街道下轄15個社區、10個行政村。2011年,灞橋街道總人口5.93萬人,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7.9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2億元,財政總收入0.65億元。[1]

中文名: 灞橋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

地理位置: 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

面 積: 43 km²

下轄地區: 15個社區、1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城大道5919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024

著名景點: 灞柳風雪 西安世博園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5.93萬人(2011年)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改滋水為灞水並築橋。隋、唐、明、清皆在此築橋,故名。

建置沿革

清屬西安府咸寧縣。

民國設灞橋鎮和灞惠鄉。

1949年,為灞橋、霧莊、橋梓口、讀書4鄉。

1961年,合併成立灞橋公社。

1984年,改設灞橋鄉,次年改設鎮。

2004年9月,改設灞橋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轄建材、核鍛、灞橋街、朝陽4個社區,東渠、讀書、段家、方家、郝家、黃鄧、豁口、康家、劉家底、呂家堡、秦家、上橋、邵平店、宋圍、霧東、霧西、西渠、下橋梓口、香湖灣、香楊、歇駕寺、謝一、謝二、熊家灣、灞橋堡、灞橋街、卞家、小寨、新興、白廟30個行政村;下設103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灞橋街道下轄15個社區、10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東城大道5919號。

地理環境

灞橋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東與洪慶街道接壤,南與席王街道隔灞河相望,西與未央區經濟開發區一河之隔,北鄰新築街道,東北緊靠臨潼區斜口街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9千米,總面積4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32平方千米,占80%;水域和濕地11平方千米,占20%。距區人民政府4.9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轄區總人口5.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萬人,城鎮化率47.8%。另有流動人口0.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99萬人,占50.46%;女性2.94人,占49.54%;14歲以下8757人,占14.77%;15—64歲42900人,占72.40%;65歲以上7606人,占12.83%。2011年,灞橋街道人口出生率2.17‰,人口死亡率0.83‰,人口自然增長率1.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78人。

經濟

綜述

灞橋街道盛產獼猴桃和葡萄等水果,是西安市草莓、葡萄、獼猴桃等水果和蔬菜副食品基地。隨着「兩高一優」農業水利化、科技化的進程,繞城高速公路沿線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商品化農業基地和觀賞、旅遊相結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 2011年,灞橋街道財政總收入0.65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55億元,比上年增長8.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0.19億元,增值稅0.16億元,企業所得稅0.25億元,個人所得稅0.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7.1%、8.5%、1.2%。人均財政收入6000元,比上年增長8.1%。

第一產業

2011年,灞橋街道耕地面積3.8萬畝。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4%。灞橋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灞橋街道糧食生產7120噸,其中小麥3540噸,玉米3317噸。灞橋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是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0614畝,總產量69991噸。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累計造林8.8萬畝,其中灞河及高速公路防護林81600畝,經濟林5700畝,竹林2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4.3萬株,林木覆蓋率65.3%,活立木蓄積量21.3萬立方米。2011年,灞橋街道水果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9156噸,主要品種有櫻桃、葡萄、桃、獼猴桃,其中櫻桃56.2噸,葡萄1099.,桃800.4噸,獼猴桃7199.6噸。

第二產業

2011年,灞橋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37.9億元,比上年增長8.1%。2011年,灞橋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職工114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1.89億元,比上年增長1%。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商業網點141個,職工290人。2011年,灞橋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2億元,比上年增長8.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7.9%。

交通運輸

灞橋街道境內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西康鐵路縱貫,108、310和312國道西臨、西閆、繞城三條高速公路交匯連接了西銅、西寶和咸陽國際機場專用線,通往全國各地。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2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各類科技人才1.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0.9萬人,經營管理人才0.2萬人,技能人才0.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0.2萬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幼兒園(所)8所,在園幼兒835人,專業教師38人;小學7所,在校生1628人,專任教師15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58人,專任教師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灞橋街道教育經費達1598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48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486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9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6%、1.3%、1.3%、3.6%。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3%,比上年提高了1.3%。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5個,其中自樂班9個,參加人數310餘人,年均活動50餘次;秧歌及舞蹈隊6個,參加人數425人,年均活動10次。文化站1個,面積504平方米,有閱覽室、活動室、娛樂室7間,安裝有健身器材,文化站有藏書4000餘冊,宣傳欄3個,櫥窗2個。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體育場地52個,在100%的社區和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77.3%。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93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20張,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專業衛生人員298人,其中執業醫師108人,執業助理醫師90人,註冊護士100人。2011年,灞橋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15萬人次,住院手術200台次,出院病人3.99萬人次。重點醫院有灞橋區人民醫院、灞橋區紅會醫院。2011年,灞橋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1/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76萬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1.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5‰、2.2‰、1.7‰。

社會保障

2011年,灞橋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5戶,人數1802人,月支出22.6萬元;比上年增長20.1%,月人均125.6元,比上年增長15.9%;城市醫療救助1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5人次,共支出30.5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20人次,支出1.9萬元,比上年增長5.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0戶,人數687人,月支出5.8萬元,月人均84.7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9人,支出5.8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04人次,共支出3.5萬元。2011年,灞橋街道共34戶受災,受災人口120人,直接經濟損失54萬元。救災支出102.1萬元,比上年增長4.7%,為受災戶修補和建造房屋112間。社會福利費22萬元,比上年增長5.3%;社會服務單位4個,床位255張,其中收養機構床位180張,社區服務床位75張。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75張。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萬元,捐贈物資折款3萬元,接收捐贈衣被20件,使15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2011年,灞橋街道新增就業人員2032人,有52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7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全年共幫助19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組織159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截至2012年末,灞橋街道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3.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46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0.9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0.06萬人和0.02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0.4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6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3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2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0.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

歷史文化

灞柳風雪

「灞柳風雪」是「關中八景」之一。長安東有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其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向5千米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灞水兩岸多植柳樹,每年到春天,灞橋兩岸綠柳覆蔭,柳絮漫天,飄飄揚揚,恰似春雪,景況極美。《西安府志》中云:「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唐時在灞橋設有驛站,當時叫做「滋水驛」,也被稱作「灞亭」。古時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依依話別。灞河、灞橋、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竟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生離死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到了這個地方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史籍載,「灞柳風雪」之說,始於明清之際,當時流傳於民間的關中《八景》佚名詩中,就有「灞柳風雪撲滿面」的詩句。灞橋之柳,與古長安植柳的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長安周圍多水、多川,很適宜柳的成活與生長,加之周、秦、漢、唐宮中,御道多植柳樹,民間植柳也自然蔚成風氣。漢代時「灞柳」已聞名遐邇,《三輔黃圖》云:「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可見一斑。隋、唐時「灞柳」處於繁榮時期。從李白詞《憶秦娥》「年年柳色,霸陵傷別」的詞句中,可以看出當時迎客送友的人們,「折柳」相贈已成風俗。宋時,由於京城東遷,「灞柳」也隨之蕭條,宋代詞人柳永在《少年行》中寫道:「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元代時,忽必烈的三子忙哥被刺封為安西王到了西安,使「灞柳」又恢復了生機。《西安府志》所載,當時「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明清時,古灞橋雖已殘破,但灞柳風姿不減當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東監使朱集義在其《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云:「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20世紀80年代,灞柳風雪的景象,由於氣候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不如當年。市、區政府1999年已着手規劃、實施、恢復「灞柳風雪撲滿面」這一人文勝跡。

灞橋遺址

灞河建橋始於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將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1994年被水沖露出的灞橋為隋橋,建成於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因在原灞橋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並在橋兩側沿河廣植柳樹。唐時,長安人送別親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1996年11月20日,灞橋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西安灞橋區:拆遷現場六層樓突然坍塌 挖掘機被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