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澧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澧陽是湖南省的一個區域性地方名稱,在湖南澧縣,澧陽平原,澧陽鎮澧縣位於湖南省北部,常德市北部,澧水下游,東經111°12′19″-112°04′15〞,北緯29°16′30″-29°57′30″。縣境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安鄉、津市、臨澧、石門接壤,北與湖北省毗鄰。[1]

地理位置

位於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東鄰安鄉縣,南接津市市、臨澧縣,西界石門縣,北與湖北省公安縣、松滋市交界。縣境東西最大距離83.8公里,南北最大距離59.3公里。總面積2107平方公里。1999年,全縣有耕地面積66.93千公頃,其中水田面積48.23千公頃,旱地面積18.70千公頃。

建制沿革 縣因澧水得名。漢屬孱陵、零陽縣地。隋置澧陽縣。唐、宋、元因之。澧縣先秦屬荊楚;漢屬武陵、天門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松州;唐乾元初復名澧州;宋乾德元年(963年)改為澧陽軍;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為直隸州;1913年9月廢州為縣,改稱澧縣。現隸屬常德市。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距省會長沙市201公里。轄城關、大堰壋、王家廠、碼頭鋪、甘溪灘、火連坡、夢溪、鹽井、復興廠9鎮及28鄉,28個居民委員會。

摺疊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1999年,全縣總人口有87.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67萬人。民族有漢族、回族、土家族、維吾爾族、侗族、布依族、瑤族、朝鮮族、壯族、彝族、蒙古族11個,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68%。人口密度417人/平方公里。[2]

自然地理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海拔1019.5米(太青山),向東南傾至28.2米(九垸鄉夾堤口),形成西北為山區、中部為丘陵、東南為平原的地理環境。縣西北部有武陵山余脈太清山入境,地勢較高,主峰鴨母尖,海拔1019.5米,是全縣最高點。山脈以此分為兩支,北支自西而東沿縣境至東北角花畹崗;南支沿石門、澧縣延伸。中部、東南部屬澧陽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河湖港汊密布。平原面積600多平方公里。澧水自西而東流經縣境長78公里。

氣候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5℃。1月平均氣溫4.2℃,7月平均氣溫28.7℃。年平均日照數為1770.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無霜期265天。

水文

境內河流分屬澧水水系和四口水系兩大水系。共有河流47條,其中一級支流7條,二級支流22條,三級支流15條,四級支流1條。流經境內河流總長266.5公里,徑流量340億立方米,河網密度0.126公里/平方公里。澧水水系在澧縣境內共有一級支流3條,包括澹水、道水、涔水。四口水系在澧縣境內有一級支流7條,包括淞滋河、界溪橋河、順林橋河、危水河等。境內河現存大小湖泊10處,總面積約0.4186萬公頃,其中七里湖是唯一的通江湖泊。

自然資源

境內經濟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煙煤、鐵、食鹽、石膏、重晶石、芒硝等24種。野生動物有野兔、野雞、豬獾、斑鳩、麻雀、黃鼠狼、龜、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蘆葦、獼猴桃等。

自然災害

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寒潮、暴雨洪澇、乾旱、大風、冰雹、冰凍等。據縣氣象局1957-1988年間29年的資料統計,共發生寒潮483次,年平均16.6次。其中,弱冷空氣(日平均氣溫連續下降5-8℃,下同)297次,年平均10次;冷空氣(下降8-10℃)79次,年平均2.7次;寒潮(下降10-14℃)94次,年平均3.2次;強寒潮(日均氣溫度下降≥14℃)13次,年平均0.5次。寒潮多發生在3-5月,常伴有雷雨大風和低溫陰雨天氣,給春季作物和油菜、小麥等開花授粉、收穫、尤其是早稻棉花的播種、出苗,都造成很大影響,最嚴重的寒潮出現在1966年3月7日,一次性連續降溫達17.6℃。29年中,洪澇年發生率為38.4%,大澇年發生率為24%。歷史上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是1980年。1980年5月-6月間,連續10天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5月31日降雨量達232.0毫米,是歷史上日降雨量最大的一天,造成縣內40處堤垸潰決,淹沒耕地0.53萬公頃,減產糧食3198萬斤,棉花1200擔,房倒塌3067棟。高溫乾旱多發生在7-9月。日最高氣溫≥30℃的天數歷年平均為78天,最多的年份1959年達105天。乾旱年發生率41.7%。其中夏秋連旱的機率占80%,乾旱多發生在7-9月,1978年6月27日至10月12日連旱108天,降雨量僅46.8毫米。主要農作物90%以上面積受旱。[3]

經濟發展概況

綜合

1999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格)36514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13979萬元,第二產業產值92276萬元,第三產業產值158885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61元。全縣財政總收入達11943萬元,財政總支出達17390萬元。

農業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和油菜籽。糧食、棉花、食油、生豬、淡水魚、家禽、蠶桑、柑桔、茶葉的產銷量在湖南省名列前茅。現為湖南省糧、棉、油的主要商品生產基地縣。此外,盛產大麥、大豆、高粱、芝麻、花生、煙葉、苧麻、桐油、烏桕等。飼養業和水產養殖業發達,豬、魚、禽、蛋商品率高。

1999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7837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00633萬元,林業總產值1668萬元,牧業總產值62851萬元,漁業總產值13218萬元。全縣主要農產品產量分別為:糧食合計產量396938噸,棉花產量15663噸,油料產量63986噸,黃紅麻產量5噸,苧麻產量22噸,茶葉產量69噸,柑桔產量7947噸;主要林產品產量分別為:木材採伐量0.93萬立方米,竹材採伐量8.05萬根;主要畜產品及水產品產量分別為:大牲畜年底有30485頭,豬、牛、羊肉產量32430噸,水產品產量20467噸。

工業

已形成了以化工、紡織為支柱,以食品、機械、採礦、建材為重點的工業體系;以穩定增產糧食、棉花為基礎,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農村經濟體系。1999年,全縣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83022萬元,輕工業總產值52729萬元,重工業總產值30293萬元。縣內主要企業有:澧縣紡織廠,主要生產滌綸、純棉、氣流紡三個系列品種。該廠生產的60號3股滌綸線從1984年至今保持省優產品稱號,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遠銷香港、南朝鮮、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澧縣酒廠,產品分為白酒、果酒兩大系列26個品種,中華獼猴桃(乾性)果酒獲1984年全國酒類質量大賽銀杯獎,並被評為全國和省優秀產品。中華獼猴桃甜酒也榮獲1985年湖南省酒類質量評比銀杯獎。產品遠銷日本、港澳地區和國內各省市。

澧縣洞庭缸套廠,生產各種內燃機汽缸套,品種達30多個,年生產能力25萬隻。75、90、95型氣缸套,主要技術參數均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共獲省優和部優稱號。492型氣缸套1989年獲省優。產品暢銷國內26省市,並出口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巴基斯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4]

交通和郵電業

境內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錯。枝柳鐵路自北向南穿越縣境,207國道線貫通全境,公路里程為1126公里,水路常年通航里程397公里。

商業外貿

1999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2909萬元。

縣內主要出口產品凍品(凍牛肉、凍豬肉)、立德粉、鮮蛋、脫水菜、餅肥、砂布等。

金融和保險

1984年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澧縣支公司,在全縣各區、鎮設有7個代辦站,險種有財產險和人身險兩大類,大小39個險種,年收入465萬元,綜合賠付率為48%。從1987年開始全縣有37個鄉鎮成立民政保障基金,已籌基金185萬多元,用於貧扶、扶優、救災濟貧和保障殘疾人生活等。

旅遊

縣內名勝古蹟主要有北宋澧州文廟、花瓦寺塔、清余家牌坊、三元官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梁山廟、興國寺、澧州城牆、遇仙樓、蜚雲塔。城關鎮是武昌起義新軍總指揮蔣翊武出生地。新洲鄉車諸村傳為"孟姜女"出生地。附近嘉山上有姜女祠、望夫台、浣衣石等勝跡。

土特產品

縣內名優產品有"蘭江"牌中華獼猴桃干酒、中華獼猴桃甜酒、滌綸線、硝酸鉀、汽缸套、汽車雨刮器等。

社會發展概況

科技和教育

在推廣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方面,全縣共有25個項目分別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優秀產品,其中填補國家空白的1項,獲專利權的6項。

1999年,全縣有中等學校55所,有普通小學295所;中等學校有教職工3096人,普通小學有教職工3763人;中等學校有在校學生38378人,普通小學有在校學生73434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縣城有文化館、圖書館和專業劇團。辦有《澧縣報》。群眾性文化、體育運動開展活躍。

醫療衛生有縣醫院。鄉、鎮有衛生院。1999年,全縣有衛生機構50個,其中有醫院39個;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123人,其中有醫生949人;衛生機構有床位1445張,其中醫院床位有1280張。

1990年,有田徑場1個,光球場1個,有業餘體校1所。在各種體育比賽中,共奪得獎牌300餘枚。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1999年,全縣有竣工房屋建築面積6417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32170平方米。

1999年年末,全縣有從業人員44.02萬人,其中在崗職工3.42萬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達22432萬元,年平均工資6680元,農村居民人均全年純收入1913.82元。

1990年,有縣辦福利院1所,有33個鄉(鎮)辦了敬老院,住房建築面積6540平方米,入院供養的237人。1990年全縣有福利企業28家,有職工511人。其中安置殘疾人員276人,占職工總人數的5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