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澧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澧南鎮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位於澧水下游、道水尾端,北隔澧水、與澧縣縣城相望,東與津市窯坡鄉、南與澧縣道河鄉彭坪垸一河之隔,西與道河鄉張公廟鎮接壤,屬湖南省洞庭湖區24個蓄洪垸之一,是一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單家獨垸。人口38696人(2017年)[1]

中文名:澧南鎮

外文名:Li Nan Town

別 名:澧南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湖南省澧縣

下轄地區:天子山、喬家河、劉市3個社區居委會和11個建制村

政府駐地:喬家河

電話區號:0736

郵政區碼:415500

地理位置:湖南省北部

面 積:120.02方千米(2017年)

人口數量:38696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澧縣火車站

車牌代碼:湘J

耕地面積:34050畝

人均純收入:3977元

概況

2015年12月底原澧南鎮、道河鄉、張公廟鎮彭山村合併,新設立澧南鎮,鎮政府駐喬家河(現澧南鎮政府駐地)。合併後總人口38696人(2017年),總面積120.02方千米(2017年)。全鎮共31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委會、385個村民小組、13289個農戶、現有人口38696人(2017年),全鎮面積為120.02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60526畝,山林面積42504畝,水面435670畝,道路河灘、河流36685畝,全鄉農戶享受各種補貼2000多萬元,2015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11895元。

1998年澧南遭受特大洪災,潰垸之後一片廢墟,1999年實施移民建鎮,經過幾年來的建設,喬家河、張家灘兩座高標準的新型集鎮已具規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8000多農戶移遷新居,5000多幢規格統一的小洋樓整齊座列,形成和諧亮麗的生活居住區。一座投資2100萬元的張家灘大橋與兩條14米寬的水泥硬化主公路貫穿兩個集鎮,聯通道河鄉,打開澧縣南大門。水、電、路、下水道及綠化、亮化工程全部配套,建有硬件設施一流的中小學校、衛生院、敬老院、有線廣播電視台等公共基礎設施,建有高標準的殯儀館、火葬場、公墓區。鎮政府機關大院也於2007年重建於和平水庫旁。

移民建鎮後的澧南現已成為澧縣南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建有重點招商引資企業金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大型國營企業灩洲電站,建有金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嘉莉達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預製廠、塑料廠、磚廠等大小企業20多家。兩大集鎮商賈雲集,大小農貿市場、餐飲、住宿、文印等服務行業生意興隆。道路交通方便,車流如潮。農村文化豐蘊,打鼓說書、點子樂隊、龍燈獅子成為文化藝術品牌,廣受城鄉歡迎。

地理環境

澧南鎮位於澧縣南部,東靠津市市金魚嶺街道與新洲鎮,南鄰臨澧縣烽火鄉,西接臨澧縣停弦渡鎮,北與縣城澧西街道、澧陽街道、澧浦街道、澧澹街道隔河相望。

行政區劃

2015年,澧縣鄉鎮區劃調整,澧南鎮、道河鄉成建制合併設立澧南鎮,並將原張公廟鎮彭山建制村成建制劃歸新設立的澧南鎮管轄。調整後澧南鎮轄喬家河、劉市、天子山3個居委會,高湖、豐坪、大堰、徐湖、廣福、回龍、新渡河、長湖、中湖、前進、興隆、雙荷、邢市、張家灘、老崗、栗木、南坪、虎山、金鴨、仙公、毛坪、白馬、廖坪、英溪、青山、長木、松林、分水、新建、高堰、彭山31個建制村,總面積120.02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38696人(2017年),鎮人民政府駐喬家河。

2016年,根據澧縣建制村合併調整方案,白馬村、英溪村、天子山社區居委會合併,組建天子山社區居委會;彭山村、青山村、喬家河社區居委會合併,組建喬家河社區居委會。興隆村、豐坪村、劉市社區居委會合併,組建劉市社區居委會。張家灘村、虎山村、金鴨村合併,組建彭坪村。仙公村、毛坪村、廖坪村合併,組建仙峰村。高堰村、新建村合併,組建高堰村,。分水村、長木村、新橋村合併,組建松林村。南坪村、邢市村合併,組建邢家河村。新渡河村、高湖村、廣福村合併,組建蓋天村。老崗村、中湖村合併,組建上官宮村。栗木村、前進村合併,組建栗木村。長湖村、回龍村合併,組建回龍村。徐湖村、大堰村合併,組建大堰村。保留雙荷1個建制村的行政區劃不變。

調整後,澧南鎮轄天子山、喬家河、劉市3個社區居委會和彭坪、仙峰、高堰、松林、邢家河、蓋天、上官宮、栗木、回龍、大堰、雙荷11個建制村。

風景名勝

彭山原名虎山,位於澧縣縣城西南澧南鎮境內,因紀念唐朝彭王李元則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彭王李元則是唐高祖的第十二子,分封於蜀,因錯被削爵,任澧州刺史。在澧主政其間,他痛改前非,恪盡職守,安撫百姓。他見"溝渠枝梗,河堤腹沒",就"脈絡疏達,築堤安瀾";他見"鐘鼓待振",就"廟宇方興"。澧州"年成大豐,政通人和,犬吠無警"。彭王因此深受澧州人民愛戴。死後民間建祠紀念他,因諡稱"思王"故這座紀念建築便稱"思王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