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渡浙江問舟中人[1]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潮落後江面平靜還沒有起風,乘一隻小船渡江與您相從。

不時探頭向天邊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釋

浙江:即錢塘江。《莊子》作制河,《山海經》、《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作浙江,《漢書·地理志》、《水經》作漸江水。古人所謂浙漸,實指一水。

江:指錢塘江。未有:沒有。

扁舟:小船。《史記·貨殖列傳》:「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舟:一作「舠(dāo)」。濟:渡。

引領:伸長脖子遠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傳·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天末:天的盡頭。指極遠的地方。漢張衡《東京賦》:「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越中:即今浙江紹興。

創作背景

孟浩然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初年進入張說幕府,一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其間幾度出入,但並不得意,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開元十三年秋自洛陽出發,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過浙江越州(今紹興)。此詩即作於此時。

賞析

孟浩然主要擅長寫五言詩,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用於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2]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後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可見有時語調也有助於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舟中人」是來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濟與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意思是: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朴的家常話,將當時那種淳厚的世風與人情味惟妙惟肖地傳達了出來,並不是一味地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遊歌詠過的地方,於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他嚮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裡並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遊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詩句外淡內豐,似枯實腴。「引領望天末」,原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同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於生命力的語彙,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別擅長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寄至味於淡泊」(《古今詩話》引蘇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很好的評價。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