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濰坊年畫(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山東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工藝品。始創於明末,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期,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風行黃河下游一帶。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1]。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民間年畫基本上屬於漢族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畫中形象質樸、自然、簡練單純,比較直白地表達農民樸實的主觀願望。很多畫面都有情節性、裝飾性、趣味性,色彩鮮艷強烈。

目錄

歷史淵源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三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年畫掛滿街頭。

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欲引入專業美術人才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 1980年調入年畫研究所的專業畫家孫忠會先生,其先後創作完成了《十二生肖》,大.小《壽星》,《八仙》,《水滸人物》,《封神榜》,《紅樓夢》,《三國》,《聊齋》,《十八羅漢斗悟空》等共90餘幅木版年畫作品行銷世界各地。為其時創作木版年畫最多的專業畫家。也是當時為推動木版年畫走向世界的重要一員。其中由孫忠會先生創作的水滸人物木版年畫

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

1984年始就印製成掛曆全國發行,且深受華君武先生的高度好評,1986年《水滸》,《封神榜》組畫又印製成掛曆應邀到香港展出。同年,《八仙》在香港《藝術家》期刊發表。1987年部分水滸人物被外文出版社用作季刊《中國文學》的封面全年連續以英文版跟法文版全球發行。 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

特點

木版年畫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其田神、倉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豐年的祈盼,對於研究中國社會的生產發展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價值。不僅濰坊年畫的題材豐富,並且畫面充滿粗獷豪放、勤勞幽默的民風[2]

過年貼年畫作為一種風俗習慣,在民間已經流行近千年了。年畫的題材一般都是反映百姓生活的比如說福、祿、壽、禧、農事耕作等等,由於年畫根植於民間,活躍於民間,其畫面表現都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視頻

濰坊年畫 相關視頻

中國山東濰坊年畫教學視頻
濰坊楊家埠年畫(匠心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