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漳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漳墩鎮位於南平市建陽區東部,東經118`53'--118`92',北緯27`31'--27`30'之間,是閩浙路程最短的一條古商道的必經之處,與松溪、政和、浦城、建甌相連,距市區和橫南鐵路50公里,205國道8公里,距合福高鐵武夷山東站40公里,武夷山機場60公里。全鎮方圓303.97平方公里,山地35.2萬畝,下轄25個村(居)委會,現有人口30142人,6705戶。漳墩境內峰巒疊嶂,森林茂密,原始次生林廣泛分布,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楓樹林區余成片的檵木林,其中紫溪里森林公園地形地貌獨特,滿布流泉飛瀑,奇石深潭與珍惜林木。公路漳北線一線生態優美,環境清幽,溪流澄碧。漳墩鎮因其花崗岩地貌發育充分,地質造型奇特,深層天然溫泉(氟泉、硅泉)水質優良,儲藏量大,極適養身與理療;漳墩鎮屬原中央蘇區縣,是閩北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閩北從土地革命到解放戰爭時期少數幾個紅旗不倒鄉鎮之一,紅色旅遊資源豐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北蘇區領導人黃立貴、陳貴芳等長期在此領導革命鬥爭,點燃閩北革命烈火的路下橋暴動動員大會在漳墩鎮北盂村召開;漳墩鎮民族風情濃郁,畲鄉風韻多姿多彩,是建陽區畲族同胞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其中堆後民族村老鴉窠自然村為純畲族村寨,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六」,畲民載歌載舞,隆重歡慶民族節日,彰顯民族團結。漳墩鎮歷史悠久,是小白茶的發源地,清乾隆三十七年南坑村蕭氏兄弟始創白茶,漳墩貢眉白茶暢銷東南亞各國與港澳台地區,東奎楊梅、漳墩板栗、千畝建蓮聞名遐邇。[1]

中文名: 漳墩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南平市建陽區

地理位置: 建陽區東部

面 積: 303.97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漳墩鎮

電話區號: 0599

郵政區碼: 354209

氣候條件: 山地氣候

人口數量: 30142人(2013年)

著名景點: 馬當山\白雞仙\七層潭

車牌代碼: 閩H

方 言: 建甌話

畲族風情

建陽漳墩鎮是閩北老區鎮,也是建陽少數民族(畲族)的主要居住地。主要分布在陳元、碓後、蘇元、上乾等七個行政村。全鎮現有畲族人口達4600多人。漳墩中學是全市惟一的一所民族中學。

民族傳說

在畲族中,廣泛流傳着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畲族居民仍以藍、雷、鍾為主要姓氏。漳墩鎮畲族山村,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農耕」與「開山」是畲族的生產模式。山中茶葉、錐栗、竹林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今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有閉路電視和自來水。這兩年來,有些村還修了水泥公路。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改善,村村還建立了文化中心。畲族人變山為寶,發展多種經營,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4年少數民族村年人均收入2750多元,比改革開放前翻了一番,達到全鎮水平。畲族人在遷徙過程中,繼承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他們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手工藝品種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畲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畲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一格的體育活動。尤其是練拳習武之風盛行,經千百年傳承,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解放前,畲族群眾習武是為反抗壓迫和剝削,解放後則是為了強身健體、陶冶性情,豐富文化生活。

民族風俗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風俗。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六」為畲民姓雷的和姓蘭(藍)的節日。畲族人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要吃烏米飯。這個歷史已相傳了一千多年,據說是唐總章二年,官府大漢族主義歧視壓迫畲族人民,那時畲族有一名英雄叫雷萬興,領導畲族人起來反抗。他們被朝廷軍隊追趕,圍困在一座大山中多天,處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困境,大家都餓得沒辦法了。雷萬興叫畲軍在大山里尋找食物,而此時正值冬天寒冷季節,山林中野生植物都已落果。惟一的只有一種叫烏念樹的果實還在枝條上沒有掉落,這種樹在大山里很多,大家把此果採回來後給雷萬興吃,雷萬興吃後感到非常好吃,此果又香又甜,雷萬興便下令畲軍大量採集此果,以備畲軍充飢,這樣維持了幾天後,得到了外援部隊支援,終於解困了。但這種反抗沒有得到成功。後來,官府對畲族歧視和壓迫變本加厲。第二年春,雷萬興第二次帶領畲族人反抗官府,取得勝利的這一天,正是三月初三。這天雷萬興感到特別高興,突然想起被官兵圍困時采果一幕,此時正值春天沒有烏念果,就令畲軍采烏念樹葉來煮飯,結果飯吃起來特別有香味,於是畲民「三月三」吃烏飯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

農村建設

漳墩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膽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使農村的路好走了,生活質量提升了,為「三農」服務水準提高了,經濟有了新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農村各項設施建設

漳墩鎮24個村中有17個老區基點村,全鎮方圓303.97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化。完善集鎮道路下水道、照明路燈、垃圾轉運站和農貿市場公廁設施建設。同時加強水利、通訊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作條件。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漳墩鎮是貢眉白茶的故鄉,也是錐栗的主要種植帶。該鎮把白茶、錐栗作為特色產業來抓,為貢眉白茶註冊了「建溪春」商標,建立了錐栗豐產示範片和標準化茶園,拉動了特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現有白茶2.6萬畝,並形成年精製白茶1.2萬噸的加工能力,全鎮錐栗年產量1400噸。在發展「短、平、快」種植方面,漳墩鎮積極扶持發展烤煙生產,全鎮烤煙面積達到3300多畝,並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為更好地服務「三農」,鎮裡對「站辦所」職能相關的部門進行整合,組建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經濟發展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同時確定了各中心服務職能,制訂了《機關幹部效能管理辦法》,嚴格鎮機關上班簽到制度,請假制度,完善了文明接待服務承諾制、崗位責任制等十多項管理制度。為規範村幹部工作,還制定了《村幹部效能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將村幹部和村小組長及村屬聘用人員列入效能管理對象,通過推行村幹部效能管理辦法,增強了對村幹部行為的約束,使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到實處。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糧食總產1.45萬噸「六大特色」效益農業初具規模,擁有茶園1.65萬畝,錐栗2.8萬畝,毛竹3.0萬畝,烤煙1300畝、蓮子3000畝,食用菌1200萬袋,全鎮鄉鎮企業4900萬元,農業總產值13194萬元,人均純收入2518元。同時漳墩鎮是世界「著名「貢眉」白茶的故鄉,又是建陽市錐栗、楊梅的主產區,鎮內林茂糧豐,資源豐富,木材畜積量70多萬立方米,嚴川、周曆花岡岩1600萬立方米,旅遊資源豐富,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擁有碧綠而深不可測的七層潭,可容納百人,旋風不斷的仙人洞,古老而神奇的姐妹連體樟,湛稱林海中的奇葩。在新的世紀中漳墩人民滿懷激情開拓創業,拼搏競賽並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加優惠的條件真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共同振興漳墩經濟。

茶葉產業

漳墩鎮是中國貢眉白茶的故鄉,全鎮茶園面積為1.65萬畝,主要品種有貢眉、白牡丹、水仙、肉桂及綠茶等,2003年全鎮茶葉產量為356噸,產值2136萬元。茶葉產業是漳墩鎮「以山興鎮」的重大項目之一。近幾年來,漳墩鎮不斷改造低產茶園,力爭實現茶園高標準化、有機化、無害化,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鎮裡還着重抓好杭下白茶良種選育園和龍安、松元千畝茶葉基地村建設;在流通上,立足於樹品牌,促銷售成立漳墩茶葉協會,註冊了「建溪春」商標,2002年「五一」250克精裝貢眉白茶上市,2003年成立了漳墩鎮興業茶廠又開發出3個精包裝茶系列,進一步提高漳墩茶葉知名度。三年後漳墩鎮高標準茶園將達到2萬畝,以重振萬擔茶園的雄風,年產值達5000萬元,年創稅160萬元以上。

白茶

白茶是六大茶類之一。是不經炒、揉直接萎凋而成的片葉茶,屬(輕度)發酵茶類。因它採摘嫩度要求高,一芽二葉采(銀針采單芽),具有「三白」(芽白、第一、二葉帶有白毫毛)因而得名白毫茶,簡稱白茶。主要產品有小白、大白、水仙白,商品名稱分貢眉、壽眉、白牡丹、白毫銀針,俗稱傳統白茶。白毫銀針的原料是政和大白茶(大白)、白牡丹原料是大白和水仙白。1970年後,也將福雲品系加工的白茶拼配成白牡丹。貢眉、壽眉原料是小菜茶等有性群體品種採制的小白茶。漳墩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形成白茶主產區的,當時該鎮南坑村肖氏從當地小白茶群體品種中選育出良種,始稱南坑「小白」,亦稱「白毫茶」。據《建陽縣誌》記載「『白毫銀茶』,出西鄉紫溪二里(今建陽市漳墩鎮、回龍鄉),采力極精,產額不多,價值貴,由於廣客來買,南安、金山等埠其銷路出」。白茶是福建省的傳統特種外銷茶,在漳墩鎮具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漳墩鎮生產的「貢眉、壽眉」為全國獨有白茶品種,貢眉白茶在1984年合肥全國的名茶品質鑒評會上被授予「中國名茶」的稱號。同時生產白牡丹和白毫銀針等。所生產的白茶,具有清心明目,清熱解暑及解毒之功,其色、香、味、形獨樹一格,為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地區華僑富商的高級飲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由於我市場信息白茶產品競爭力強、賣價高、銷路穩,且久負盛名,長盛不衰,被譽為白茶類的「一枝獨秀」。

漳墩白茶發展動態

1984年在合肥舉辦的全國名茶鑒評會上,漳墩貢眉白茶被評為中國名茶稱號。1998年—2001年在漳墩鎮黨委、政府的積極扶持鼓勵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發展高標新植茶園0.6萬畝,使全鎮茶園面積達到1.65萬畝。2002年漳墩鎮政府出資為白茶註冊了「建溪春」白茶商標,並於「五一」250克精裝貢眉白茶上市,同時成立了漳墩鎮茶葉協會。並在杭下村建立了50畝小白茶良種選育基地。2003年原漳墩、杭頭兩白茶精製廠聯合重組,成立漳墩鎮興業茶廠,開發了「建溪春」牌白茶三個系列小包裝產品上市銷售。同年「建溪春」牌白茶商標被南平市評為知名商標。

錐栗產業

漳墩鎮種植錐栗已有300多年歷史,全鎮有錐栗種植面積為2.8萬畝,主要分布在蘇元、鳳凰、焦坑等高山地一帶,栽培品種有白露仔、大黃榛、烏殼長芒等,2003年全鎮錐栗投產2.2萬畝,總產量達460噸。漳墩鎮將錐栗產業列為「以山興鎮」三大項目之一,在生產上加強科技培訓,增加科技投入,推行錐栗園深翻施肥,套種牧草等無害化管理,鎮裡重點抓好三個示範基地村建設,蘇元5000畝高標準豐產示範片,鳳凰5000畝矮化高產示範片,焦坑200畝無害化生產點,在流通上準備為漳墩錐栗申請商標,爭取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提高漳墩錐栗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糧食產業

建陽素有「閩北糧倉」之稱,而漳墩又是建陽市糧食主產區之一,全鎮現有耕地面各4.2萬畝,2003年糧食總產達1.45萬噸。漳墩鎮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注重對農田的基本建設的投入,從而極大地改善了漳墩鎮糧食生產環境,同時積極引進推廣先進的配套栽培技術,特別是再生稻的大面積推廣,在種植來內部結構調整中填補了因雙早面積的銳減造成的國家貯備糧不足的缺口,加上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就地加工轉化,確保了種經濟效益和積極性,從而使漳墩鎮糧食產業沿着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

毛竹產業

漳墩鎮現有毛竹面積3萬畝,主要分布在姜地、外屯、蘇元等村,通過這幾年來的深翻施肥管理,毛竹畝立竹數達到120根,平均胸徑8厘米,2002年毛竹總產值為900萬元,現有毛竹製品廠三家。毛竹是南平市竹業擂台的重台戲,也是漳墩鎮「以山興鎮」的三大項目之一,近幾年漳墩鎮狠抓林改政策落實,實行毛竹山分戶承包經營體制,在生產上重點培育筍竹兩用毛竹林,主要採取留筍養竹、深翻施肥、墾復擴鞭、標號經營、合理採伐,各村現已建好示範片面積1000萬畝,鎮裡重點建好外屯、姜地豐產示範片和竹口低改示範片。在流通上,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做好筍竹加工文章,搞好清水筍罐頭,竹製品開發等,提高竹業的綜合效益。三年後,毛竹將發展到3.4萬畝,竹總產值將達到1000萬元,創稅80多萬元。

食用菌產業

漳墩食用菌生產已有數十年,最早從段木香菇、木耳栽培發展到袋栽香菇、木耳、茶薪菇、杏鮑菇以及竹蓀、靈芝等8個品種,全鎮食用菌生產量達到1000萬袋以上,產值將突破200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隨着京祥、等專營食用菌出口的公司在漳墩落戶,引進了100多家收購加工食用菌的客戶使漳墩菇市越辦越紅火,成為閩北重要的食用菌聚集散地,未來漳墩食用菌產業將朝着木材低耗或不耗的珍稀食用菌方向發展,逐步調整食用菌品種結構,合理開發和利用空地的自然資源,推進食用菌產業的穩步發展。

蓮子產業

蓮子生產是漳墩鎮的傳統產業,主要分布在漳墩、賴屯、外源等雙季稻種植區,長期以來以本地種蓮為當家品種,面積在千畝以內,近幾年來,漳墩鎮陸續從建寧、廣昌等地引進建蓮和太空蓮2號等優質蓮種,由於新品種籽大粒白,品質佳,性能好,迅速推進漳墩鎮蓮業的發展,2001年,漳墩鎮共有蓮田面積3000畝,年創產值300萬元。漳墩鎮水田多,宜種蓮面積就有1.2萬畝,發展蓮業潛力大是漳墩鎮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生產上,要加大建蓮和太空蓮的推廣力度,加強對蓮農的培訓,鎮裡重點抓好賴屯高產示範點建設,促進方法改變。在流通上要積極培植當地的營銷隊伍,確保銷售渠道暢通,抓緊與銀鷺和藍田公司聯繫,爭取引進加工與保鮮技術,進一步推動蓮業發展。

視頻

建陽漳墩鎮貢眉白茶傳統技藝製作傳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