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議(趙義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漫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漫議》中國當代作家趙義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議

說到詩、詞、曲三體,自命清高之騷人墨客,如弄筆詞,便一向對詩之莊雅、詞之婉媚持端謹態度,而對曲,或有不屑一顧者。一者,因其通篇尋常語、家常話,仿佛人人能道,則何必我道!二者,因其滿紙牢騷語、憤懣言,有乖溫柔敦厚之詩教原則,則何屑於我道!其實,古之作者,因詩曾立於學官,有「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榮光而不敢輕慢褻瀆之外,對於詞、,則大都持遊戲態度,玩玩而已;更有甚者,連詩都一塊玩了。當然,即便持玩的態度,但對詩、、曲三者,卻仍有區別的。對詩,有時需要「裝」的,如西門慶對林太太;對詞、曲,則如對潘金蓮、龐春梅,是不需要「裝」的,對曲尤其如此,不僅不需要「裝」,甚至大可放肆,即如西門慶對李桂姐。然而,惟其不需要「裝」,甚至可以放肆,便無拘無束,吐了不少真言,露了不少真情!這就是為什麼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之類的真情、真言難見於詩詞,卻見於曲體的緣故。其曲曰: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對這仿佛人人可道之尋常語、家常話,恰恰最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幾句,唯獨張養浩能道出,且一經道出,便成了「金句」,真正的「金句」!可以振聾發聵、震古爍今!從過去的「二十五史」中都讀得出來的,但能否從將來的第「二十六史」、第「二十七史」中讀出,就不知道了。這些尋常語、家常話,也是大實話,人人都懂的,似乎沒什麼玄言深意,不說了。說說作者吧。

作者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又號齊東野人,濟南人。元仁宗延祐時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官階不低了。其善政義舉,不能遍議,只略議其可以震古爍今者二事。

第一事,諫阻朝廷奢華。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新皇帝登基之歲,原擬在宮中大張燈火,熱熱鬧鬧地鬧個元宵。沒想到張養浩有些不知趣,不僅不懂得配合,反而上書勸諫英宗皇帝,說元世祖執政三十餘年,尚且禁止元宵張燈,你現在這樣做,就不但把祖上崇尚節儉的美德丟了,反而開啟奢侈之端,會招來禍患的。英宗皇帝看罷奏疏,龍顏大怒,但繼而猛醒,不僅誇獎張養浩直言敢諫,而且立即下令取消了大張燈火的計劃。此事,可感可議者至少有以下數端:一者,元王朝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黑暗;二者,封建帝王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專橫霸道、一意孤行;三者,封建統治者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麼自私貪婪、只顧自己的窮奢極欲;四者,廟堂百官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唯唯諾諾、噤若寒蟬;五者,朝廷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隨意揮霍民脂民膏,取之如錙銖,用之如泥沙!

第二事,賑濟關中災民。張養浩至治元年丁父憂返鄉,其後辭官家居,朝廷先後七次召其回朝任職,「山中八九年,七見詔書下日邊」,但他一直不為所動,堅持稱病不朝。直到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朝廷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命其赴陝賑災,他這才奉詔前往。行前,把不能變賣的家財全部分給窮人,把能變賣的賣掉,帶上銀錢,一路上見飢餓者便救濟之,見餓死者便掩埋之。還親登華岳祭天祈雨,哭拜於地,扶不能起,其精誠感動地,竟然得蒼天眷顧,一連降雨數日,關中旱情緩解,張養浩喜不自勝,曾作【南呂·一枝花】《喜雨》以紀其事。上引【山坡羊】《潼關懷古》小令,便是張養浩在赴關中的途中所作的。史載,張養浩到任後,晝夜勤於政事,一連四月,只住衙門。後來積勞成疾,累死於賑災任上,關中之民,哀之如失父母。此事,可議可感者又有數端:一者,封建官吏,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都會去跑官、要官,甚至買官;二者,封建王朝,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管官的官都把烏紗帽偷偷賣了巨款,私下存入個人賬戶,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主動把烏紗帽往張養浩這樣的良吏頭上戴;三者,地方官吏,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會將朝廷賑災扶貧的銀子貪占揮霍,卻反而會自己貼錢濟貧;四者,舊時代的官吏,並不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沒事就去私人會所或紅燈區瞎混;五者,如張養浩等廉臣,倒真正算得上是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了。

諫阻奢華,不懼聖怒,需要的是勇氣;賑濟災民,自舍資財,需要的是良心;如果勇氣被消磨了,良心被狗吃了,便一件都做不成,也不會去做的。

2019年10月1日,於成都東郊獅子山麓[1]

作者簡介

趙義山,四川南部縣人,四川師範大學獅山學者傑出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