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步濟南市芙蓉街(尹燕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漫步濟南市芙蓉街》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步濟南市芙蓉街

小時候就聽一些混濟南的靈通人士講些濟南市裡的故事,泉哥與二峰叔還有虎臣表哥說的最多的就是芙蓉街,講到如何好,又怎麼妙,說到精彩處,竟然眉飛色舞,手舞足道起束,啦起芙蓉街的名吃來,還一個勁地吧唧吧嗒起嘴來了。

這麼一講,我就心向神往起來了。 去年夏天,我忙裡偷閒去了濟南市里,急忙到了芙蓉街,知道了芙蓉街的品相與狀況,是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是一條泉城濟南特色的老街和小吃街。芙蓉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步行街,因為街上有芙蓉泉故而得名。 這個芙蓉街北起西花牆子街南口,南至泉城路。東鄰馬市街,通起鳳橋街、翔鳳巷和芙蓉巷,西鄰玉環泉街,通省府東街。青石板路面,全長432米,寬4.6米。 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殘遊記》里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直被視為濟南的寫照。因此。人們住在這兒有多美?有詩為證:「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著書。」這是清代一詩人董芸寫的《芙蓉泉寓居》里的句子。 我反覆查了濟南掌故的幾本書,又到濟南泉城路新華書店買書查對資料,知道了以下情狀: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學門前外泮池,取名叫「梯雲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時的住戶大多住在街的西側,家家戶戶鄰溪水,一派江南風光。 清順治年間,人們在「梯雲溪」上架起一座橋,取名「青雲橋」,取平步青雲之意,橋首建一牌坊,坊額上題有「騰蛟起鳳」四個大字。康熙初年,芙蓉東側也逐漸建起了民房和店鋪,自此街上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遂將街中的「梯雲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溝。在芙蓉街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門機構,故而許多商家在此開業,芙蓉街成為繁華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開設「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在街上開業,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創辦濟南教育書社。

清光緒年間,濟南最大的百貨店「文升祥」在街上開業。街上還有「宏升齋」等鞋帽鋪,「恆祥興」等綢布莊,「聚蚨祥」等染坊,「寶善齋」等鐘錶店,「容芳館」等照像館,「民華堂」等理髮所,專賣養蜂用具、花卉種子及農藥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藥、西藥、筆鋪、京貨店、首飾店、書籍、字畫、文具、南紙、樂器、服裝、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銅錫器、小吃店、錢行等。 1956年後實行轉並,多數店鋪轉為廠房和住宅。1978年以後,逐漸又變成小吃一條街,政府對芙蓉街的開發建設非常重視,曾邀請清華大學城市研究所來濟做過芙蓉街復原及建設規劃,設計芙蓉街展寬為8公尺左右,新開「芙蓉河」寬10公尺,河兩邊為6公尺的順河街,沿濱2公尺寬的斜坡綠帶或涉水石階,綠帶內種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樓和小吃店,沿河建騎樓式茶室,交通路口處建拱橋,到時將是「樓向柳邊起,船在畫中游。」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滿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斷。相比於大多數寂寂無聲的老街,這芙蓉老街充滿了商業活力。

從前,這裡曾是濟南府最繁華之地,商賈聚居,多有豪門大戶,現在的芙蓉街,以小吃聞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來芙蓉街是衝着它的小吃來的。許多逛街購物的人餓了累了都會來這裡吃飯,幾元錢就可以混個飽肚。腳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邊一個個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販的吆喝。傍着繁華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熱鬧,但這熱鬧是輕鬆的,是市井的的熱鬧。 明清時期這條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和府學衙門,過去有四座廟,從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帝廟最為著名。文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曾是濟南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科舉時代文廟是來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經之地,科舉時代考取秀才者入縣學、府學為生員,也稱「入學」或者「入泮」,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點,為此清朝順治年間在芙蓉街北段梯雲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橋,並修建坊額題有「騰蛟起鳳」的牌坊,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廟、府學、秀才們而命名的,當時外地來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為幸,久之考生秀才們拴馬匹的地方便成了現在的馬市街,張榜公布考試成績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雖然現在梯雲溪、青雲橋、騰蛟起鳳牌坊早已損毀遺蹟全無,文廟也只殘存大成門和大成殿以及破舊的影壁,但是憑這些遺蹟足以想象當年祭拜孔子時鼓樂喧天萬人景仰的盛況和芙蓉街的繁榮。除文廟外,龍神廟等其他三座廟宇已經殞沒,但芙蓉街上還流傳着一個有關龍神廟的真實的故事。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了,根據史書記載金、元時芙蓉泉旁邊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詩人許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樓」;清朝康熙年間,德王府故址建山東巡撫衙門,將德王府的西苑廢為民宅,芙蓉街的路東也建起了民房和鋪面;清朝著名詩人董芸曾經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現在與芙蓉街一牆之隔的張家大院的張姓人家據說就是明德王侍衛之後,據院子裡最年長的張汝昌老關於不明確時間問題人回憶,張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戶了。 據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憶,當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當年芙蓉街不足一華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鋪砌,大小字號、作坊分列道路兩旁,清晨,石板路上會飄着薄薄地一層霧氣,遠遠望去往來的行人似乎漫步於仙境之中,透過石板的縫隙就會看見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霧氣便是溫暖的地面空氣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結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在街上便會聽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聲。旺水期的時候,石板下面的泉水會湧出路面,據老人們回憶,倘若穿着布鞋,不一會兒鞋底就會被浸透,活脫脫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雖是午後,但依然有小吃店的夥計在當街忙碌,日復一日的忙碌,是過不完的日子。 老街,有頹壞的民居,正聲色不動地滄桑着,有推倒的舊屋,裸露着屋樑,正有泥瓦匠在那兒調水和泥水,要建一座新的出來。 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舊的屋子上亮白耀眼。還有百年老字號玉謙旗袍店,似乎在見證着芙蓉街的悠久歷史。 更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業風貌。清同治年間,這裡已有多家眼鏡店、樂器店,與鄰近的書、碑貼、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構成了濟南文化商業中心,民國後,又開有武學官書局,文雅齋等多家書店、瑞蚨祥祖店、濟南最早的鑲牙館、照相館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飯店都誕生或集中在這裡。 芙蓉街的建築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發展變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 芙蓉也即荷花,是濟南人最喜愛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為名,其所承載的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成為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於泉城濟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牆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濟南的絕妙寫照的話,那麼"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更是其街傳神之筆。 走進現實中芙蓉街就好象走進了一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博物館,儘管隨着歷史的變遷,陳跡漸少,但從沿街二層小樓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當年老街的繁榮。雖然她與僅一街之隔高樓通衢、車水馬龍的泉城路相比顯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卻因此成了表現老濟南最好的外景地。如果你留心的話,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濟南》等影片中不難發現芙蓉街的身影。老街上經常有蓄着大鬍子、手裡拿着喊話筒的導演和留着長頭髮的攝影師還有一隊一隊的鬼子兵騎着大馬在老街上走來走去。這時候最高興的是孩子們,他們興高采烈地跟在演員後面到處跑,但老人們見了這種場面卻只是搖頭。劇組總是來去匆匆,留下的只是遺棄了的破舊道具和臨時化妝室內說不出名字的東西。哦,當年的風華已經不再,那些演繹電影老故事的藝術家們有的走了有的卻到了風燭殘年,但故事年輕着,人物仍豪邁着。 為了方便車輛的通行,壓實的柏油路取代了年邁的石板路,街道兩邊來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濃烈的氣味取代了當年文廟傳出的裊裊香煙。 芙蓉街象一個沒落了的貴族,雖然破舊的華服依舊在身但還得為了晚飯而四處奔波。老街變了,變得讓身居老街多年的老人不認識了。 我在街中留連往返,陽光照人,天太熱了,但我卻不放過一絲一毫的老街景色,想從每個有些古舊的舊瓦宇舊古磚中扣出老故事老人物,我想,這條街上曾歷過多少風雨多少風流呢?各個歷史的節點又出現過多少勇立潮頭的山東漢子呢?有多少文人雅士曾漫步街頭或宿居其地而吟風弄月,甚或狎妓吟酒呢?歷史在說,泛黃的書頁在吟泣。 但是日久生情,人們一時間也捨不得這裡,畢竟是在老街上娶妻生子、生活了幾代人,漫步在芙蓉街上,雖然這裡早已沒有了過去的青石板路,再也聽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聲,但經年累月世事滄桑的歷史沉澱會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個故事來。你要把腳步放輕些、再放輕些,我仍尋摸着,從有些現代的裝飾里看到了古瓦翹檐,古宅遺蹟,老石舊槽,聞到了歷史悠久的氣味兒………[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