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應敵詩才慚古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漫成·應敵詩才慚古人》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學家張耒的作品。
張耒(zhang lei)(1054~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1]。
張耒對詩文創作亦有他自己的觀點,其核心則是以理為主,辭情翼之。"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夫決水於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沖砥柱、絕呂梁,放於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蚊龍魚鱉,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傳)。又雲:"文章之於人,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賀方回樂府序》[2]),一時之學者奉為至言。
“ |
應敵詩才慚古人,牽情春色空閒身。 鋪排物色雖甘拙,消散閒愁亦有神。 |
” |
— [北宋]張耒 |
作品風格
由於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後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心也頗切,如在《勞歌》[3]一詩中對那些"筋骸長彀"、"半衲遮背"的"負重民"以憐憫;在《和晁應之憫農》一詩中對那些"夜為盜賊朝受刑"的"南山壯兒"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4])的憫農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擔,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着本質區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禦敵,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5]、《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着一股勃鬱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視頻
漫成·應敵詩才慚古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張耒簡介,古詩文網
- ↑ 唐宋詞之《張耒《秋蕊香》》,可可詩詞網,2019-05-25
- ↑ 《勞歌》詩詞詳情,詩詞網
- ↑ 糶官粟有感,古詩詞名句,2017-12-09
- ↑ 《昭陵六馬唐文皇戰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持》,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