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漦,漢字生僻字,讀音一直存在爭議,本義為口水。

中文名:漦

極點五筆:fiti

全拼輸入:無

雙拼輸入:無

輸入法編碼

極點五筆:fiti

全拼輸入:無 雙拼輸入:無

四角號碼:無 電報碼:無

鄭碼輸入:無 太空碼:無

導碼輸入:無 太極碼:無

部首輸入:無 區位碼:9D6B

讀音

此字的讀音一直存在很大爭論。

lí,涎沫。

辭海》縮印本(988頁):《國語·鄭語》:「卜請其漦而藏之,吉。」韋昭註:「漦,龍所吐沫。」。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編輯委員會,2009年8月。封面題字:江澤民。主編:夏征農陳至立

滲流,下滲 [seepage]——《爾雅·釋言》:漦,漉也。(郝懿行義疏:漉者,滲也)

漦,順流也。——《說文

漦血也。——《漢書·五行志》

魚或龍之類的涎沫 [saliva of fish or dragon]。如:漦龍(吐涎沫的龍。也稱作惡龍)

chí,口水;涎沫。tai 漦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183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書名題簽郭沫若。修訂主持人:晃繼周、韓敬體。商務印圖書,2011年,北京。

新華多功能字典》(982頁):古書上說的魚或龍的涎沫。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9年,北京。主編曹先擢蘇培成

《史記·周本紀》:「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東周列國志》第一回:「漦乃龍之精氣。」

古水名 [the Chi River]——漦,水名。《說文》。朱駿聲通訓定聲:陝西乾州武功縣南有古漦城,疑其地有漦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𠀤俟甾切,音狋。《說文》順流也。一曰水名。

又《爾雅·釋言》漦盝也。《李巡雲》吐沫漦也。

又《集韻》升基切,音䀢。

又充之切,音蚩。

又陵之切,音釐。

又魚其切,音疑。義𠀤同。

又郎才切,音來。地名,在扶風美陽。《史記·樊噲傳》從攻雍漦城。通作斄,又作釐。

又湯來切,音胎。與邰同。

又棧山切,魚龍身濡滑者。[1]

參考文獻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