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娜•莫爾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娜•莫爾

圖片來自wearestalbans

漢娜•莫爾(Hannah More 1745年2月2日-1833年9月7日)是一名英格蘭宗教作家、慈善家、詩人、劇作家,她是當時倫敦社交界、文藝圈裡的名人,藍襪子的領袖。

早年

她出生於布里斯托爾魚塘區(Fishponds),是當地一所學校校長雅各布•摩爾(1700-83)的第四個女兒(共五個)[1]。她的父親是她的啟蒙老師,教會了她拉丁語和數學,她的姐姐們又教過她法語。

1758年,其父雅各布在布里斯托爾三一街(Trinity Street)創辦了一所女子寄宿學校,由漢娜的姐姐瑪麗和伊麗莎白運營,雅各布自己則在石山區(Stony Hill)創辦了一所男子學校。12歲時,漢娜進入姐姐們的學校學習,畢業後在那裡執教。

1767年漢娜為了和薩默塞特郡Wraxall村一名叫威廉•特納的男子訂婚,退掉了自己在學校的股份。但過了六年婚禮還是沒有舉辦,特納也沒有確定日期的意願,於是二人的婚約在1773年解除。這可能一度導致漢娜精神崩潰,她因此前往濱海韋斯頓附近的上山村(Uphill)療養。她最後從特納那裡獲得了200鎊年金作為補償,這使得她能夠有充足的閒暇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成年

她在教書時開始創作田園風格的劇作,以供她的女學生們表演。她的第一部作品是1762年完成的《The Search after Happiness》,到1780年代中期,它共售出10,000多本[2]

她在1773年冬和姐姐們一起前往倫敦,在那裡結識了塞繆爾•約翰遜約書亞•雷諾茲愛德蒙•伯克等當時文藝界的精英。約翰遜其實不太喜歡她,認為她太過奉承別人,還是一個蹩腳詩。她參加了藍襪子運動,是伊麗莎白•蒙塔古沙龍的座上賓,並在那裡結識弗朗西斯•博斯科文伊麗莎白•卡特伊麗莎白•維西赫斯特•沙蓬

她的劇作在倫敦獲得了成功,其《珀西》在1777年12月於皇家歌劇院上演,大衛•加里克為這部作品寫了開場白和謝幕詞。

她在倫敦的生活並不順利,1785年她在薩默塞特郡北部的靈頓買下一棟別墅,和姐妹瑪莎開始避世的隱居生活。在那裡,她寫成了《尋找妻子的科勒布斯》(Coelebs in Search of a Wife)等多部作品,並在那裡去世,葬在當地的諸聖教堂中,留下的遺產捐給了教會和慈善機構。

參考文獻

  1. 移至 Crossley Evans, MJ, Hannah More, University of Bristol (Bristol branch of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999.
  2. 移至 S. J. Skedd, "More, Hannah (1745–183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