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濾泡性結膜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濾泡性結膜炎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結膜如同其他部位粘膜腺樣組織,對任何刺激都易產生反應,引起淋巴細胞增生,濾泡形成。濾泡性結膜炎(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的特點是結膜充血和大量濾泡形成。在臨床上有不同類型。 急性濾泡性結膜炎(acute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為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的一種。除具有特殊濾泡外,其他症狀與急性卡他結膜炎同。

病因

主要見於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及細菌感染,但也有時為藥物,如阿托品、依色林等刺激所致,名為阿托品或依色林性卡他性結膜炎。

臨床表現

起病急,多同時侵犯雙眼,有時可先後發病。有眼灼熱感,異物感,眼瞼沉重和大量粘液膿性分泌物,有些病例伴有耳前腺腫大,壓痛不明顯,分泌物多時傳染性較大。 眼部病變除有充血、水腫等急性卡他結膜炎病變外,結膜有濾泡形成。濾泡大小不一,呈圓形或不規則形,不透明,凸起於結膜面,數量一般較多,可互相融合排列成行,以下瞼結膜及下穹窿部為多。濾泡由淋巴細胞組成,有少量多形核白細胞、單核細胞。結膜復原後濾泡也隨之消散,不留痕跡。

治療

1.系微生物感染者應給以抗感染的藥物治療。由於阿托品等藥物所致者,應立即停止用藥,局部用3%硼酸水濕敷,滴用考的松,氟美松等眼藥水。

2.Beal氏綜合症(the syndrome of Beal)又稱Beal型急性濾泡型結膜炎,是Beal氏(1907)首先提出的。其特點是起病急,症狀輕、耳前腺腫大、濾泡很快完全吸收等。 本病多侵犯成年人,先單眼發病,2-5天內另眼發病。眼瞼充血,水腫,下瞼較顯著。球結膜輕度周邊充血,穹窿部充血較重。濾泡形成,下穹窿部較上穹窿之濾泡數量多且大,瞼結膜濾泡較小而少。淚阜部也有濾泡形成。分泌物少,為漿液纖維素性,常在瞼結膜表面形成偽膜。分泌物中含多量單核細胞。病變3-6天達最高峰,2-3周內完全吸收,不留瘢痕。在結膜炎的同時,耳前腺無痛性腫大。部分病例合併有角膜損害及虹膜炎。有時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及全身不適。 本病可能是病毒感染,臨床上頗似單純皰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可滴用抗病毒素藥物,如皰疹淨、鹽酸嗎啉雙胍和阿糖胞苷等,同時應用廣譜抗菌素以預防繼發感染。

3.Parinaud氏眼-腺綜合徵(the oculo-glandular syndrome of parinaud)本病甚為少見,由Parinaud氏在1889年首先描述,並認為是動物傳染所致。特點是單眼發病,有急性濾泡性結膜炎,耳前淋巴腺和腮腺腫大。 臨床主要症狀為眼瞼腫脹而硬,瞼結膜和球結膜有粗大而密集的濾泡,初為半透明,繼則混濁,形成淺灰色潰瘍。分泌物為粘液纖維素性。初期就有耳前淋巴結和肋腺紅腫,可延及頸部。有不規則體溫升高。瞼結膜病變約在4-5周自行消退。但淋巴結腫大發展成為化膿性炎症,可遷延達數月之久。

4.慢性濾泡性結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為慢性卡他性感染性炎症。特點是穹窿部發生濾泡,病程緩慢,愈後不留瘢痕。 本病多見於小兒和年輕人,尤易發生於腺病體制的小兒。Rieger氏認為顆粒桿菌是此病的致病菌。 自覺症狀輕微,分泌物少,結膜輕度充血、濾泡為小圓形或橢圓形,多位於下臉結膜和下穹窿部。沒有角膜合併症,耳前腺不腫大。病程緩慢,數月後濾泡變小,1-2年後結膜恢復正常,不留瘢痕。治療可用硫酸鋅、氯黴素等滴眼,不需作濾泡擠壓術。

5.結膜濾泡症(conjuntival folliculosis)特點是在下穹窿部有濾泡形成,不融合,病程慢長、結膜無炎症反應。 本病常見於兒童,患者多有腺病體質,腺體增生。與營養不良、代謝障礙、起居環境衛生不良、貧血等有關。 眼部病變發生在下穹窿部結膜,患者無任何不適。結膜表面有圓形透明小濾泡,約大頭針帽大小,大小均勻一致,數量多少不一,排列成行。濾泡之間結膜正常無炎症反應。結膜刮片上皮細胞內無包涵體。

預後良好,但病程較長,常持續數月或幾年後自行消失。濾泡消退後結膜不留瘢痕,一般無需治療,如有不適感可對症治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