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作品名稱: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創作年代: 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辛棄疾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2]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餘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軒以「憑陵上司,締結同類」的罪名,罷居上饒已經將近三年了。所以詞中處處把李之入任,與己之罷閒,雙雙對照寫來,一喜一憂,纏綿悱惻,寄意遙深,感人心肺。

起兩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行客」。點出李之入蜀與己之送行,雙雙入題,顯得情親意摯,依依難捨。「登天」雖借用李白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其實卻暗含此行之艱難;雖是王命,何嘗又不是小人的挾嫌排擠,有如遠謫?所以他這闋詞寫的極其沉鬱,這開頭無異已定下了全詞的基調。「一杯」,何其簡慢;看似淡語,然而卻是至情的無間;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沒有華筵歌妓,也沒有清客的捧場;只有兩個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對,則這「一杯」二字,不僅寫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寫盡了世態之薄。筆墨之力量如此,則這「一杯」也就不少了。

最後點明時間。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說「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是彼此雙方的互勉,仍以雙雙作結。

  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沒有多少深意。其實如果聯繫歷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話外之音的。「正梅花萬里雪深」,「梅花」是他們,又是傳遞消息的暗示。所謂「折梅逢驛使,送與隴頭人」。「萬里雪深」是寫彼此的間隔,也是彼此的處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論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間隔而寂寞的,終歸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對於他們的打擊。那麼,在這樣個廢棄與遠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萬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勵莫相忘並不斷傳遞消息的,那當然是人,所以「須相憶」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這人事,正是他們「志」的結集,所「須相憶」者,仍是祖國恢復之大業。因此,這是一場特殊的鬥爭,即抗戰派在被迫流離失所時,仍在呼喊着團結。甚至可以說,通篇都是在告誡着不要忘了抗戰的事業。這樣分析是有心理依據的。在共同鬥爭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戰友,臨岐執手勉勵莫相忘時,他們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應是鬥爭失利的恥辱與磨礪以須的豪情。

戰友在一起當然比分散開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嘗不知道。以是他們之間的「離別」就成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傷心之至:已不成軍,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對於抗戰事業的悼念與惋惜。甚至連那一滴兒女淚,也要他收起,這樣的心腸,要以江山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詩詞正文

譯文

蜀道攀登難於上青天,一杯薄酒為你踐行。正是祖國被侵占的時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驅除外侮,卻非要閒置如此。希望借着這首《喻巴蜀檄》讓金人聞風心驚。你文才出眾,希望大展身手,為國立功建業。

君莫要流淚傷心,倒不如聽我說一說你要去的荊楚這一路的風光吧?請用詩寫下一路美好景色:廬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正是梅花花開、大雪紛飛季節,務必相互勉勵莫相忘並不斷傳遞消息。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名「坦夫」改為「棄疾」,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前117),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其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所用典故也來自霍去病。[5]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為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鑑藏,《書畫鑒影》著錄。[6]

視頻

詞人俠客辛棄疾
辛棄疾生平經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