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滿庭芳·歸去來兮(蘇軾)

《滿庭芳·歸去來兮》

作品名稱:《滿庭芳·歸去來兮》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滿庭芳·歸去來兮》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語言,真切的表現了作者對黃州的依戀之情。上片抒寫對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對黃州鄰里父老的惜別之情,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突出了作者達觀豪放的性格。這首詞情致溫厚,屬辭雅逸,意象鮮明,宛轉含蓄。

目錄

原文

譯文

歸去啊,歸去,我的歸宿在哪裡?故鄉萬里家難歸,更何況勞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過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黃州歲月,四年兩閏虛過。膝下孩子,會說楚語,會唱吳歌。何以依戀如許多?山中好友攜酒相送,都來勸我留下。

面對友人一片冰心,我還有什麼可說!人生到底為什麼,輾轉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閒暇,坐看秋風洛水盪清波。別了,堂前親種的細柳,請父老,莫剪柔柯。致語再三,晴時替我晾曬漁蓑。[2]

作品賞析

這首詞,於平直中見含蓄婉曲,於溫厚中透出激憤不平,在依依惜別的深情中表達出蘇軾與黃州父老之間珍貴的情誼,抒發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歷程中,既滿懷悲苦又尋求解脫的矛盾雙重心理。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因「烏台詩案」而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的蘇軾,奉命由黃州移汝州(今河南臨汝 )。對於蘇軾來說,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給他的罪名並未撤消 ,官職也仍是一個「不得簽書公事 」的州團練副使 ,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都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善。

當他即將離開黃州赴汝州時,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複雜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難捨的別情,又有久慣世路、洞悉人生的曠達之懷。這種心情,十分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在詞中。

上片抒寫對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對黃州鄰里父老的惜別之情。首句「歸去來兮 」,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己思歸故里的強烈願望,暗含了思歸不得歸、有家不能歸的悵恨。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深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上片的後半部分,筆鋒一轉,撇開滿腔愁思,抒發因在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 。「坐見黃州再閏 ,兒童盡、楚語吳歌」句 ,於平和的語氣中 ,傳達出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沉重哀傷。「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這三句,真切細緻地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百姓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曠達超脫、隨遇而安的淡泊心態。

詞的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 ,突出了作者達觀豪放的可愛性格 。過片三句 ,向父老申說自已不得不去汝州 ,並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 。「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卻從未來着筆瞻望自已即將到達之地,隨緣自適思想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 。一個「閒」字 ,將上片哀思愁懷化開 ,抒情氣氛從此變得開朗明澈 。從「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是此詞的感情高潮,以對黃州雪堂的留戀再次表達了對鄰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囑咐鄰里莫折堂前細柳 ,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 ,言外之意顯然是:自己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地,重溫這段難忘的生活。此處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裡行間 。詞的下片,深沉蘊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將惜別 、依戀之情表現得動人肺腑,令人回味無窮。

結尾的臨別告語,奇峰突起,收束全篇,與上片的純真友情相呼應,將惜別之情推向高潮。[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