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綏遠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满城)
前往: 導覽搜尋

綏遠城,俗稱「滿城」、「新城」,原址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是清朝設置的一座軍事駐防城。在綏遠城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今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歷史

修建

蒙古語「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原來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始建於明朝萬曆九年(1581年),明廷命名為「歸化城」;新城始建於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竣工(1739年),清廷命名為「綏遠城」。

清朝雍正年間,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勢力強大,不斷襲擾喀爾喀蒙古。雍正七年(1729年),清軍兵分兩路進擊西北。雍正九年(1731年),清軍與準噶爾部在和通泊激戰,清軍慘敗,只得退兵。雍正十年(1732年),準噶爾部3萬軍隊進擊喀爾喀蒙古,在額爾德尼召(光顯寺)遭到額駙策凌率領的蒙古兵的打擊,慘敗而回。清軍和準噶爾部均無力再開戰。同年,雙方經過談判,決定議和,並劃定了準噶爾部與喀爾喀蒙古之間的遊牧區界線。

後來,西北八旗防務系統變化,清朝認為右衛駐防城過於靠南,不利於進擊準噶爾部及控制內蒙古西部的蒙古諸部。所以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決定在內蒙古、外蒙古分別修建一座新城,用以屯駐軍隊防禦準噶爾。其中在內蒙古,為安排自漠北撤回的八旗軍隊,並為就近監控歸化城土默特、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等蒙古諸部,清廷決定在歸化城東北五里處勘定一處新的城址,即日後的綏遠城,用於右衛駐防八旗兵北移屯居,以及安排自漠北撤回的八旗軍隊。在外蒙古則在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東北建鄂爾昆城。

《清實錄》記載:「乾隆二年三月庚戌(十七日)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奏,歸化城蓋造新城,去右衛二百里,無庸添設將軍,請將右衛將軍移駐新城,止添副都統二員,仍留原處亦歸併將軍管轄,所有家選兵二千名,熱河兵一千名。著該處照原議辦理。」右衛將軍王常從乾隆二年三月開始移駐歸化新城,當時工程尚未完工,新城沒有起名。兩個月後,王常奏請「賜歸化城新城佳名」,乾隆帝遂賜「滿漢名曰『綏遠城』」,這就是說乾隆二年五月後,新城便正式定名「綏遠城」。

乾隆二年(1737年),駐守山西右衛的建威將軍王常奉旨改駐綏遠城,改稱「綏遠城將軍」[1]。其府衙即綏遠城將軍衙署。到1909年之前,清廷的綏遠城將軍共78任,均在此管理駐紮。清朝最後一位綏遠城將軍是宣統末年的堃岫。

《綏遠城駐防志》一書記載:「雍正十三年奉旨興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竣工,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頂闊二丈五尺,底闊4丈,四門樓門二重,東門曰『迎旭』,南門曰『承薰』,西門曰『阜安』,北門曰『鎮寧』。周圍角樓4座,城上四面堆撥(堆撥為滿語,哨所)八處,每處建蓋房三間。具奏,奉旨賜滿漢名曰『綏遠城』。」

綏遠城內除了綏遠城將軍衙署、八旗兵「老官房」之外,還有各種廟宇。由於綏遠城內以滿八旗駐軍為主,所以又稱「滿城」。此處是滿洲之外滿族人集中的城市之一。

演變

綏遠城原本是一座軍事駐防城。但在清末由盛而衰,其城市功能不斷變化。乾隆四年(1739年),增設「綏遠城理事同知廳」,簡稱「綏遠城廳」。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省在歸化城設「歸綏道」(全稱「歸綏分巡等處地方兵備道」),管轄歸化城廳、綏遠城廳等等各廳。1912年,綏遠城廳改置綏遠縣,治綏遠城。因和歸化縣兩縣同治一城,1913年綏遠縣併入歸化縣。綏遠城從此結束了獨立治理的局面。1914年,歸化縣改為歸綏縣。後來逐步發展為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一直到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古老的綏遠城雖然功能大變,但仍保留了早期的基本布局。1951年後,綏遠城的城牆及城內原有的建築陸續拆除,現僅存原綏遠城東北角的部分城牆。

現狀

2002年底至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組織專家對清代綏遠城牆修繕進行了實測及設計,並且號召呼和浩特市民捐獻舊城磚用來維修城牆。殘存的城牆位於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已經殘破不堪。維修工程計劃投資600萬元,對綏遠城城東、城北的兩段600餘米的殘城牆實施保護性維修,修復防禦工事4座,修復角樓一個、哨卡4個,女兒牆千餘米、射箭城垛等設施,主體工程原本計劃在2003年內完工。但該工程實際上遲遲未能啟動。2005年,呼和浩特市文物事業管理處表示,綏遠城城牆搶救保護維修工程實施方案已出台,然而因為資金尚未到位,該工程暫時無法啟動[2]

今天,綏遠城將軍衙署及其東北數百米外的一段清代綏遠城牆作為「綏遠城牆和將軍衙署」合併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綏遠城 相關視頻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宣傳片
壯美我中華-青色的城-內蒙古呼和浩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