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滕縣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滕縣誌

中文名稱;滕縣誌

外文名稱;Teng Xianzhi

題材;志書

開始時間;明朝隆慶年間

《滕縣誌》中國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始於明朝隆慶年間。記錄了有"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之稱的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及周邊地方的史實,以其記載時間之長,內容之豐,文筆之美而聞名於世。

修志說明

滕縣從明隆慶至民國修志達10次之多, 但存世的《滕縣誌》至今只發現8種:明萬曆十三年(1585) 《滕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 《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縣誌》、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縣誌》、光緒三十三年(1907)《滕縣鄉土志》、民國初年《滕縣圖志》、民國《滕縣續志稿》、民國《續滕縣誌》。明萬曆《滕志》是滕縣至今見到最早的縣誌,由滕縣知縣楊承父編修,於萬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明崇禎五年(1632),滕縣知縣荊爾植主修、張彩編修的《滕志續編》成書刊行,此書失傳。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末, 滕縣知縣任璣主持編修《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縣知縣黃浚監修、陳際昌、王特先等編修的《滕縣誌》刊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縣知縣王政總修,王庸立、黃來麟纂修的《滕縣誌》刊行;光緒三十三年(1907),高熙喆編修《滕縣鄉土志》。民國19年(1930),生克中所編《滕縣續志稿》正式發行。高熙喆主持編修《續滕縣誌》於民國33年(1944)刊行。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新編《滕縣誌》,1982年6月始修,搜集資料1100多萬字,五易其稿、 三級審定、四次校對之後,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志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 志書共設9編:概述、大事記、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物、附錄。

滕縣位於山東省南部,東依泰沂山脈,西濱微山湖,北臨鄒城,是古代滕、邾、薛、蕃等氏族和商代始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為滕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時設滕縣。漢初,高祖析小邾置蕃縣。隋初,改蕃縣為滕縣,從此縣名未變。金、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滕縣曾為滕陽州、滕州和滕縣專署駐地,是這一地區政治、經濟、 文化中心。1987年,滕縣總面積1485平方千米,轄22個鄉鎮、132個辦事處,1207個村民委員會, 共有1266765人。境內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為低山、丘陵、平原、濱湖。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滕縣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建材和水最為突出。礦產以煤為主,總儲量達52億噸,煤層較厚、煤質優良,為全國重點煤炭開發基地之一。瑩石、白雲石、花崗岩石和鐵、銅、錳等礦藏儲量也較豐富。建材遍布全縣, 其中石灰石的儲量約5億噸,河沙粒度均勻,雜質少,強度高,是理想的天然建築材料;境內堆積的幾十座煤矸石山,為發展建材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水源豐富,年平均降水773毫米;馬河、戶主等28座大、中、小型水庫,年蓄水17711萬立方米;60米內地下水的儲存量為17.7億立方米,境內尚有荊泉、馬莊和羊莊等14個泉群,其中荊泉和馬莊礦泉水,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1987年底,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8681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3165萬元,農業總產值63645萬元。 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20倍。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達60099萬元,比1949年增長44.3倍。 滕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古有"九省通衢"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整改建道路,開闢鋪築新路。至1987年底,全縣已建成以縣城為中心的交通網,擁有鐵路、公路、航運三大運輸線。 醫療衛生事業在防治地方病、傳染病方面曾受到中央和省的獎勵。體育、計劃生育、群眾文化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縣。

新編《滕縣誌》記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較突出,圖文並茂。如境內有古文化遺址394處, 古墓葬50處,古建築3處,出土漢畫像石200餘石,在志書中,重點記述了北辛文化遺址,滕國故城、薛國故城、漢畫像石等。北辛文化距今7300餘年,屬母系氏族社會趨向繁榮時期,是中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命名為"北辛文化"。[1]

1980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滕國故城現在城垣殘跡依稀可尋,1970年至1987年,相繼出土了西周銅器"滕公鬲""滕侯鼎"等珍貴文物,l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故城遺址在薛河北,縣南20千米處,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戰國時期,這裡已是擁有六萬之家的名城。1987年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編《滕縣誌》軍事編獨具特色。該編用大量的資料,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日本侵略軍的罪行。同時對中國軍民誓死反抗、頑強鬥爭的英雄行為和戰果等也作了詳細地記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新編《滕縣誌》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概述

滕州市歷史悠久,有7000多年歷史的北辛文化即發源於此,6000多年歷史的大汶口文化也能在這裡找到遺存,這裡更是殷商的發源地,周代三國(滕國,薛國,倪國)的封地,秦代便有縣的建制,歷來是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一切均為《滕縣誌》提供了廣闊而又豐富的史料保障。

從《滕縣誌》第一版到民國時期已修訂10餘次,至今仍發現有8個版本。共和國成立後,1982年新編《滕縣誌》,並於1993年付梓出版。

內容

此志系統地記述了滕縣自古以來的人文地理,歷史變遷,風土民情,禮儀風俗。為滕州市和後世人留下了寶貴並且豐富的史實記載。內容包涵廣泛,如

政治: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滕縣、薛縣。

金大定二十二年,金置滕陽州,金大定二十四年改為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州駐地為滕縣,屬山東西路。

經濟:清雍正八年,大水災,米價暴漲。

清光緒二十七年,設郵政局,開辦國內外信函、印刷品、貿易契、商務傳單等業務。

文化:光緒三十四年,建官橋火車站站房發現毛遂墓址,遂遷葬於鐵路西。

宣統三年,滕縣設勸學所、通俗圖書館。

教育:民國14年,縣政府下令改私塾為學堂。

民國20年,楊士元捐地13頃充當辦學基金,在城隍廟、呂祖廟舊址創建滕文中學。

文學作品:《謁車服祠》:初閱車服祠,雲巒楚楚長。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 好鳥巢危樹,孤猿叫斷崗。雨過聞幽磬,雲開見上方。

《浮屠峙玉》:久隨韋肇映題名,卓立龍泉奠此氓。 翠挹群峰齊毓秀,影浮七級獨含清。 凌雲更作孥雲勢,就日應同捧日情。 風過金鈴音鳧鳧,頓教俗耳洗琶箏。

地理:昌慮城,南,陶山後薛河上,有陶朱公廟。

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蓋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薛城內有奚仲廟,孟嘗君廟。

民生:唐中和三年,大飢,滕縣餓死人甚多。

明隆慶元年,大水壞廬舍。

此外,還有氣候,金石,軍事,戰爭等等方面的記錄。

版本

從明朝到民國發現的《滕縣誌》共有八個版本.

1. 明萬曆十三年(1585) 《滕縣誌》 滕縣知縣楊承父修,王元斌纂

2. 明崇禎五年(1632) 《滕縣誌續編》 滕縣知縣荊爾植修、張彩編修

3.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滕縣誌》 滕縣知縣任璣編修

4.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縣誌》 滕縣知縣黃浚監修、陳際昌、王特先等編修

5.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縣誌》 滕縣知縣王政總修,王庸立、黃來麟纂修

6.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滕縣鄉土志》 高熙喆編修

7. 民國19年(1930)《滕縣續志稿》 生克中編

8. 民國33年(1944)《續滕縣誌》 高熙喆主持編修

新編《滕縣誌》

明朝萬曆年間由滕縣知縣楊承父修纂的《滕縣誌》是滕州市至今見到的最早的縣誌,於萬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滕縣誌》是由山東省滕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於1982年編纂的。本部《滕縣誌》於1982年6月開始修訂,搜集資料1100多萬字,五易其稿、 三級審定、四次校對之後,於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部《滕縣誌》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此書共設9編:概述、大事記、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物、附錄。

評價

被人稱為志苑奇葩的《滕縣誌》在我國地方志中可謂是璀璨奪目,對我國歷史研究也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滕縣誌》並不是單純的平鋪直敘,而是用簡練的有文采的筆法來給世人展現了人傑地靈的滕州大地。並且對其它領域的研究也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視頻

題目

參考資料

  1. 【轉載】明萬曆十三年《滕縣誌》原文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