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滑(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滑縣河南省直管縣,安陽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經度:114.5193,緯度:35.5754,與安陽、濮陽、鶴壁、新鄉接壤。北距安陽市70公里,南距鄭州市13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總面積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21萬畝。滑縣是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中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中國唯一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有「豫北糧倉」之稱。滑縣主要旅遊景點,隋唐大運河、張家遺址、瓦崗寨、明福寺塔、歐陽書院、千翠湖等。[1]

概述

滑縣位於豫北平原,歸屬安陽市管轄,目前為省直管縣,與濮陽、延津、濬縣、長垣、封丘、內黃接壤。縣城道口鎮南距鄭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陽市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

全縣面積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積171萬畝。轄1新區10鎮12鄉,1019個行政村,總人口1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2]

歷史沿革

滑縣之名始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於「滑」,蓋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縣誌》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伯本姬姓,後裔改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臨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經注》曰:「舊說,滑台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秦漢之時,滑境稱白馬縣,隸屬東郡。隋明至初,滑縣稱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七年降滑州為滑縣。清雍正三年,滑縣改屬河南衛輝府。中華民國3年(1914年),裁併府、州,滑縣隸屬豫北道。17年,改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劃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縣政府自萬集村遷至道口鎮,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縣復歸河南省,仍屬濮陽專區。1986年2月,改屬安陽市,2014年屬河南省直管。

行政區劃

滑縣縣轄14鎮(白道口鎮、留固鎮萬古鎮高平鎮上官鎮牛屯鎮、半坡店鎮、王莊鎮老店鎮焦虎鎮慈周寨鎮四間房鎮八里營鎮趙營鎮)6鄉(棗村鄉、大寨鄉、老廟鄉、桑村鄉、瓦崗寨鄉、小鋪鄉)和3街道(道口鎮街道、城關街道、錦和街道),774個行政村,總人口148萬,常住人口114.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2.02%。[3]

經濟發展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93.84億元,同比增長15.9%,創13年來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37.1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35.18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21.5億元,增長23.9%。三次產業結構達到了39.6:37.5:22.9,是最優化的一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3億元,首次突破兩億元大關,增長23.8%,為歷史上增長最多的一年,其中稅收占財稅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5.1%,財稅結構也是最優的一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3億元,增長42.2%,投資總額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億元,增長18.5%,為11年來最好水平。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7.6億元,較年初增加6億多元,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68元,增長21.7%,增幅是5年來最高的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00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7元,增長19.4%,是12年來的最好水平。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全縣糧食總產125.4萬噸,首次突破25億斤大關,繼續保持全省產糧第一大縣地位,蟬聯全國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五連冠」。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啟動儀式在我縣舉行,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小麥標準化實施示範項目縣。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力實施糧油、家畜、家禽、林木、棉花、瓜菜「六大產業鏈」開發,新建和培育了神華面業、嘉禾牧業、柏林餅業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家,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鄉鎮4個、特色農村經濟先進鄉鎮3個、優秀(先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家。占地3200畝的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初具規模,已有20家企業入駐園區,其中道口燒雞加工園入駐企業10餘家,基本形成了集農產品收購、貯藏、加工、展示、營銷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加工龍頭聚集區。高效農業成效顯著。新增高效農業面積3.1萬畝,總面積達到32萬畝,建成高效農業百畝園5個、千畝方3個、萬畝區2個,被國家綠色食品協會認定為全國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單位。林業建設取得新成績。營造防護林4200畝、速生林2000畝,新建林網5萬畝,完善林網6萬畝,全民義務植樹260萬株。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創建全省畜牧業強縣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縣新建畜禽養殖小區29個、規模養殖場1120個,總數分別達到101個、1.04萬個。肉、蛋、奶總產量達到6萬噸、9萬噸和5200噸,分別增長18.2%、16.8%和8.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旱澇保收田1.3萬畝、節水面積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4.8萬畝。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將我縣的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廣。獲得了全省「紅旗渠精神杯賽」獎牌。支農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全縣共落實各項補貼1.68億元。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31萬戶,累計達到5.4萬戶。解決了4.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累計達到15.5萬人。[9]

2010年滑縣生產總值(GDP)為135.98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2.3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4.24億元,同比增長17.2%,工業增加值為47.72億元,同比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9.44億元,同比增長8.5%。三次產業比重為38.5:39.9:21.6。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006萬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稅收收入21938萬元,同比增長22.6%;稅收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重73.1%,比上年增加1.0個百分點。全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06509萬元,比上年增長20.9%。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23元,同比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62元,同比增長10.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527元,同比增長9.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956.51元,增長10.4%。

氣候環境

氣候濕潤,雨量較充沛,平均氣溫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時,無霜期201天,適宜 小麥、玉米、金銀花,大豆、花生、棉花、紅薯等農作物生長。

科教文衛

滑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0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職業高中3所,初中91所,小學60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小學在校生共241290名。其中高中在校生14535名,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11549人,職業高中在校生2986人,初中在校生75523名。小學在校生138120名,其它學校(園)在校生13212名。全縣中小學教職工13186人,其中專任教師9967名。

全縣衛生系統共有27家公立醫療機構,其中包括滑縣人民醫院、滑縣中醫院、滑縣中心醫院等3家縣級醫療單位,22個鄉鎮衛生院和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兩家防疫保健機構。擁有1230張床位。全系統1671名衛生工作人員中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5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者23人,中級職稱者234人,初級職稱者455人。房屋總建築面積90864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3990萬元,萬元以上醫療設備價值866萬元。[4]

歷史名人

彭元哲

為彭祖四世孫(第4代,曾孫),彭祖為顓頊五世孫(第5代,玄孫),顓頊為昌意子,黃帝孫(第3代,孫)。即元哲為黃帝十世孫。夏帝少康,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彭祖四世孫)於豕韋(今河南滑縣),建立諸侯國,豕韋成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韋國又稱韋國,夏末時被商湯所滅。今河南滑縣(古豕韋)為豕韋氏或韋氏的發源地。

呂不韋

(前292年-前235年),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滑縣)人。一說秦始皇生父。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丞相,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翟讓

(?~617),字子謙,出生於東郡韋城(今縣城東南妹村)一個農民家庭。他為人忠厚,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剛直不阿,頗孚眾望,交有不少知心朋友。 翟讓創建的瓦崗軍,西征不到半年,已擁兵數十萬,占據中原大部分地區。為團結各地義軍。共同推翻隋王朝,急需建立自己的政權。此時,李密為奪取義軍最高領導權,暗中運籌,托翟讓的老友賈雄、王伯當出面, 說服翟讓推舉他為主。翟讓以大局為重,把瓦崗軍帥位讓給李密。

李密為了奪權,殺害翟讓,嚴重地削弱了瓦崗軍的戰鬥力。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翟讓所建立的瓦崗軍至此失敗。

盧懷慎

(716),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武則天時任監察御史,後歷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開元元年(713)為宰相。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讓,在任期間的政績只在於薦賢舉能,任宰相三年後病故。盧懷慎為官廉潔,家無儲蓄,門無遮簾,飲食無肉,妻兒饑寒,生活得很貧窮。他是唐代比較清廉的一位宰相。盧懷慎的兒子盧奐在廣州作太守時,不為當地的奇珍異寶所動,能保持清廉節操,也受到當時人的稱讚。

盧杞

(約785)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內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後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徵收房屋「間架稅」、「除陌稅」,天下怨聲載道。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京師失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屢上疏彈劾其罪,遂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

宋訥

(1311~1390)字仲敏。元末明初滑縣(今屬河南)人。元至正進士。任鹽山府尹,後棄官歸隱。洪武初年應徵編禮、樂諸書,事竣,不仕歸。後經杜 薦,任國子助教。十五年超遷翰林學士,改文淵閣大學士,再遷國子監祭酒。訥為學嚴立學規,治太學有績,頗受明太祖賞識。年老告歸。宋訥曾應詔陳邊事,提出 「備邊在乎實兵,實兵在尹屯田」的觀點,認為設兵屯田,布列要害,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是長策,其言頗受重視。

李文成

(1831),出生於滑縣謝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喪父,自幼從兄學木工,因排行第四,人稱「李四木匠」。家中田少瘠薄,故靠做工維持生活。他曾入塾就讀,但不嗜五經四書,專研算術,酷愛天文。

文成參加了反清秘密組織 —八卦陣。因他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很受教中群眾擁護,被推為教主,「兼掌九宮,統管八卦」成為「八卦教魁」。

嘉慶十八年九月七日,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正式爆發。起義軍占領滑縣城,李文成在滑縣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大明天順李真主」。

起義軍的攻勢嚇壞了嘉慶皇帝,他急令楊芳、特衣順保、色爾袞、德寧阿帶領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馬隊尾追義軍;李文成指揮部下,同敵人展開肉搏巷戰。經過激戰,因寡不敵眾,文成毅然下令舉火自焚,他和50多位將士「群相擁抱而死」,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失敗。

毛耀庭

(1894~1967),原名毛永福,道口鎮腳力街人,滑縣第一、二屆人大代表,豫北一帶鑲牙的鼻祖。

耀庭父輩原以鑄造為業,後兼營旅店。1919年,河北冀州人李青雲路經道口中,歇足於毛氏店中,不幸患病臥床,耀庭及其家人求醫買藥料,無微不至。耀庭聰穎好學,善於琢磨,不足3年,便掌握鑲牙的全部技術:取模型(俗稱咬牙印)、灌注、上頜架、選牙排牙、成基托、裝盒填料。1922年,在道口小東門裡開設「毛耀庭鑲牙鋪」,此為豫北一帶鑲牙業之始。

1953年,他把填充橡皮改為塑料,大大縮短了裝盒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鄰近各縣慕名前來就診者絡繹不絕,日診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人們稱他是「不化妝的美容師」。

1955年,年逾六旬的毛耀庭,毅然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診所,踴躍加入集體性質的「道口鎮牙科聯合診所」,並擔任所長。他以「濟世活人」為宗旨,凡來求治者,無不悉心為之。1967年,毛耀庭病逝於故里,終年73歲。

左明學

(1895~1956),滑縣老廟鄉左莊村人,正骨名醫。歷任滑縣一、二、三屆政協常委等職務。

左明學是左莊祖傳正骨醫術的第六世傳人。幼讀私塾7年。14歲開始繼承祖傳正骨醫術,熬製膏藥,行醫治病。在治療實踐中,他對祖傳的正骨醫術和膏藥配製,1956年,他被聘請到安陽專區人民醫院,創辦了骨科。1956年病逝於家,享年71歲。

張和禮

(1898~1979),名長貴,字和禮。弟兄3人,排行第二,少聰穎好學,手腳勤快,深得父親寵愛。其父親張元福是「義興張」第五代傳人,為把燒雞製作術傳給和禮,身傳口授,傾注心力。和禮竭誠求學,悉得真傳,成為「義興張」第六代傳人。

明全富

(1902~1986),中西醫結合正骨專家,黃塔膏藥祖傳秘方的第十代傳人,河南省衛生工作者協會會員,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滑縣醫藥衛生協會理事,政協滑縣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黃塔寺正骨醫院創辦人之一。

丁德君

生於60年代貧困家庭,從事祖國醫學研究及治療,在男女不孕不育及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被世人評為傳統醫學的研究者與實踐者!

於安瀾

原名海晏,字安瀾,後漸以字行,1902年生,滑縣牛屯鎮鴨固村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美術理論家、美學史家和書法家。

1935年,他完成了《漢魏六朝韻譜》這一巨著的初稿,旋由北京中華印書局出版發行,填補了我國音韻史上一項空白。1970年,《畫史叢書》由台灣翻印發行。是年,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發行了他的《漢魏六朝韻譜》,受到中外學者稱讚。1976年,整理出版書稿多種上,並編纂了《歷代典範語言類編》、《實用詞彙學》等書。1984年,出任河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是年出版《五韻匯編》。

於安瀾長於小篆,精通篆刻。1979年,編成《書法名著選》一書,書法家沙孟海為之題簽。此書作為書展禮品曾多次贈送給國內外友人。後又編輯出版《歷代書法家評語》、《書法源流表》等書。

在文學方面,他編輯有《歷代文學家傳選》、《詩學輯要》。

趙毅敏

(1904.1.5——2002.7.25)原名劉焜,滑縣牛屯鎮南街人,著名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1907~1917年在本村先讀私塾,後上小,畢業後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1922年畢業,後到河北大學學習。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925年,在支持上海工人舉行的「五卅」罷工鬥爭中被捕入獄。1925年11月~1928年11月,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期間兼任共青團委宣傳部長和課堂翻譯。

他大學畢業後,在哈爾濱、綏芬河等地從事共產國際交通局聯絡工作。1929年冬~1930年5月,在上海任中央宣傳部編審科長、代秘書長。1931年11月,任中央滿洲省委宣傳部長,併兼任奉天市委書記。是月被捕入獄,在獄3年。1934年7月出獄後,任滿洲省委組織部長、抗日聯軍第三軍政委。

1935年初冬,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世界大會,後任莫斯科東方大學第八分校校長。1938年冬~1945年,在延安先後任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央黨校委員會秘書長、解放日報秘書長、中宣部教育科長、秘書長、兼延安大學副校長。1945年日本投降後至1948年,先後任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宣傳部長,兼冀熱遼聯合大學校長。

聶真

(1908- 2005),河南滑縣留固鎮西尖莊人,北平中法大學肄業。1929年受中共黨組織委派進入滑縣國民黨縣黨部,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革命鬥爭。193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任中共北平東城區委宣傳部部長,後經組織安排回滑縣建立中共滑縣縣委,任縣委書記。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在北平、天津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7年任冀魯豫省委工作委員會組織部部長,受組織安排創建晉豫抗日根據地。1941年任中共晉豫區黨委書記兼八路軍129師太岳支隊政委。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2005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

尹達

(1906.10.17——1983.7.1)原名劉燿,趙毅敏(劉焜)之弟,滑縣牛屯鎮南街人,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1928年由河南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預科升入該校本科,由哲學系轉入國文系。是年冬董作賓先生來校演講關於安陽殷墟第一次發掘甲骨的出土情形,令他頗覺新奇,次年他聽了傅斯年先生現代科學考古學後,對考古工作更心嚮往之。1931年適遇時機,奉學校派往安陽參加殷墟發掘的實習工作,來年從河南大學畢業後便到史語所考古組工作。

(石璋如先生將)他的重點工作及主要貢獻可歸納為一店(大賚店),兩岡(後岡、西北岡),兩村(濬縣辛村、山東日照兩城鎮瓦屋村)。他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第一次詳細論證了考古學家安特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分期問題上的不正確觀點,這可說是他在研究上的第一大貢獻。此外,他以辛村墓地出土的車器,比較夫人和男子所乘車的不同。1933年在後岡東區發掘出安陽發掘以來第一次發現大而完整的銅甗,又在殷代大墓中發掘出從前所不知的墓形及南墓道車器及用人頭殉葬等,這對於認知商文化的貢獻,實非淺顯。再者,他親手記錄了侯家莊1001號大墓每件出土的器物及現象草圖的繪製等數據,並作了兩百餘個小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考古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部副部長、北京大學副教務長、中國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第一、二及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主編過《歷史研究》雜誌,參與主持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建館工作。

丁志廣

鼎爭文學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中華文學院副總編兼特約講師,輔導班學習網註冊講師,中華講師網特聘講師,都市學習網特聘講師,盤古原創文學網訪談編輯部副主編 中國青少年作家記者協會河南分會(第一任)主席. 全國文心雕龍杯作品大賽河南賽區負責人、中青作記協河南分會總顧問(原)中國青少年文學藝術研究學會副主席、大學生勵志教育講師團主講總監、青少年成長中心總監、中原高校文化發展會常務副主席、鼎爭文化研究委員會主席!豫北青少年成長教育專家顧問團 主任!

王鳴岐

1906年生,滑縣牛屯鎮大王莊人,著名生物學家。7歲在家鄉蠶桑小學就讀,即對養蠶栽桑乃至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小學畢業後,趁農閒就讀私塾。啟蒙老師「讀書必須有益於天下」、「要博學、慎思、篤行」等教誨深深印在他的心中。1928年,考入河南大學農學系,後轉森林系,專攻生物學。1934年,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1936年6月獲碩士學位。翌年,以《黑粉菌細胞學和病理學方向》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同時被選為Sigmax榮譽學會會員。在美期間,他先後訪問20多所著名大學和生物研究單位,接觸有關專家、教授百餘人,獲益極大。1936年歸國,返回母校河南大學任教。他堅持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並重的原則,即於灌輸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致力於應用科學的研究,搞出了一批創造性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國內第一次提出病毒源學說,後為國內外研究單位所證實。

新中國建立後,王鳴岐歷任河南大學、東吳大學(兼職)、復旦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病毒研究室主任、校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和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分科編委、上海市科協委員、政協委員等職。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其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趙紫陽

原名趙修業,(1919.10.?~2005.01.17)滑縣桑村鄉趙莊人, 1932年,在學校加入共青團,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1934~1935年參與組織啟茅社等救亡小團體,並參加聲援北平「一二·九運動的開封學生臥軌請願鬥爭。1936年秋,赴武昌考取高中。在高中時,改名為趙紫陽。

1951年,趙紫陽奉命南下,赴廣東工作,相繼任中共華南分局俱樂部秘書長、廣東省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5月,他主持發出《當前穩定生產關係安定農村生產的指示》,要求把穩定新的生產關係和安定農村生產作為當前工作的中心環節。7月,他升任中共華南分局副書記。1956年9月,赴北京出席中共八大會議。1960年後任廣東省委書記、第一書記。1987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一致推選趙紫陽代理黨中央總書記。11月2日,十三屆一中全會召開,趙紫陽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2005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耿明齋

(1952 ~)河南省滑縣人 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治系,1985年獲得河南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級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博士生導師,國民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點第一導師及該學科點第一學術帶頭人。首倡"鄭汴一體化",並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

高紅甫

是從安陽滑縣四間房鄉高寨村走出來的農村孩子,在他到目前7年的軍人生涯中,6年都是擔任升旗手這個職務。這位身高1.88米的升旗手,是武警國旗護衛隊二級士官、國旗班班長,也是國旗護衛隊組建以來擔負升旗時間最長、次數最多的旗手。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在天安門前親手升起這面神聖國旗的人的這次意義非凡的升旗儀式,這是他第2193次在天安門前升起國旗。

朱振華

河南省滑縣道口鎮人 「國慶受閱第一兵」,擔任2009年三軍儀仗隊軍旗手。在建國60周年閱兵式上,高擎八一軍旗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巫蘭英

(1955~ )中國女子射擊運動員。河南滑縣人。1973年入選河南省飛碟射擊隊。多次代替男運動員參加全國比賽。1978年在全國射擊分區賽中,獲女子組比賽冠軍。同年,在第八屆亞洲運動會上,與男隊員一起奪得男子雙向飛碟射擊團體第三名。1979年在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再奪男子雙向飛碟冠軍,並以194中的成績超過女子雙向世界紀錄。1980~1981年先後在菲律賓和日本舉行的兩屆亞洲飛碟射擊錦標賽以及成都全國射擊冠軍賽中,奪走全部女子雙向飛碟的金牌。1981年在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上,與隊友一起獲雙向飛碟女子團體冠軍,並獲雙向飛碟女單冠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射擊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她還是1982、1989年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和1983年世界飛碟、移動靶射擊錦標賽雙向飛碟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隊員之一。1981、1983年兩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著名寺院

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坐落在舊縣城內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福寺塔建於唐寶曆二年(826年)。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後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地人集資修復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塔高40米,磚石結構,平面呈八邊形,七級密檐式。塔聳立於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徑6米,其身中空,第二層以上,東南西北面各闢圓弮門。每層出檐兩級,檐下雕刻有斗拱、蓮花瓣、飛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橫排面磚,上

有圓龕,內刻坐佛。塔身各層高度和平面直徑自下而上逐層勻遞減。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顯弧形。柱上飾以仰、俯蓮花。第五層的四個側面飾有長方形直欞假窗,第七層的四個側面飾有卐字形圖案。頂端各角分上下掛有銅鈴3個,八角24個。

塔內原有木階梯可攀至第五層,後塔遭雷擊,階梯焚毀。民國修復時,未修階梯,現無法從塔內上攀。塔牆內,初建時砌有石階,塔外檐上築有蹬道皆與圓券門相通。從塔式起重機內登石階而上進入圓券門,再由圓券門外出,沿蹬道上攀,進入上層圓券門,里外盤旋而上,直至塔頂。

明福寺博物院建於明福寺塔西側,南北400米,東西200米,門前市場東西260米,總占地面積11.9公頃。博物院以國內仿古建築中所缺少的隋代風格為主,總體包含中、東、西三路和多院落,單體建築形式都體現隋代古剎遺風,具有很強的歷史感和文化旅遊觀賞價值。

歐陽書院

歐陽書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任滑州通判時的住所,是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滑縣古城內東南隅。書院內建有富麗堂皇的畫舫齋和秋聲樓。畫舫齋是歐陽修的「燕私之居」,為歐陽修所造,秋聲樓位於畫舫齋之後,因《秋聲賦》在這裡所作而得名。整座書院堪稱滑縣內一大勝景,歷來賢尹多會於此,作為育人之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損

皇姑寺塔

皇姑寺塔位於半坡店鄉皇塔村中學校院內。明代有一皇帝之女,路過此地,得病身死,為紀念她,於明正統九年(1443年)二月修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塑有皇姑泥像,改名皇姑寺塔。塔為寶瓶式七層六棱形磚塔,塔頂為一亞腰葫蘆形鐵剎。塔高11米,下有台階,高2.62米,周長22.3米,台階正南的踏垛長2.8米,寬2.25米。

天錫殿

天錫殿位於萬古鄉古村,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當時,古廟院內還築有玉皇閣、千佛閣、盤古二樓、轉轉樓、關爺殿、泰山殿、米神殿、鐘鼓二樓、吉神廟和東廟和東西廊房等建築,現僅存天錫殿。殿為歇山頂,青磚砌牆,木結構,有12個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頂上是青、黃琉璃瓦。殿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0.4米,高7.2米。殿南邊有香房、弮棚頂、八個石明柱,上有雕刻。門臉前邊房檐下有透花木雕。民國年間,當地群眾曾經捐款修葺。今西牆倒塌,房頂琉璃瓦殘缺甚多。

墓冢祠堂

宋文恪公祠堂

宋文恪公祠堂在牛屯鎮宋林村,為明代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宋訥之祠堂。現存大殿三間,高門樓一間,上有清代滑縣知事呂文華掛的紅底金字「宋文恪祠堂」及明帝朱元璋親筆題的「開國明師」兩個匾額。

惠子冢

惠子冢在八里營鄉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於地面30多米。春秋時期衛國國王駙馬惠子死後葬於此,後人稱之謂惠子冢。冢內建有磚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宮殿、琉璃殿、鐘樓、鼓樓等,民國年間全部拆掉。冢下為龍山文化遺址,目前保護較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閣老墓

該墓位於牛屯鎮南宋林村。墓地龐大,石碑林立,樺柏蒼翠。宋閣老,名宋訥,明初國子監祭酒。訥80歲卒,明太祖朱元璋寫祭文悼念,遣官護殮入葬。並為閣老碑題詞曰「開國名師」。1985年全國文化大普查時,發現此墓地另有兩塊高大的石碑:一塊是巨形蛟龍碑,高440厘米,厚50厘米,寬110厘米,系元延祐五年(1318年)十月所立;另一塊是巨型的四稜柱石碑,四面碑文皆為歷史名人所撰,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所立,碑首是屋脊形,碑趺為等腰蓮花座形狀,高390厘米,寬77厘米,厚77米,上有元末明初書法家康里夔手題。該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晏子墓

晏子墓位於焦虎鄉晏口村東北半公里處。長13.5米,寬12.5米,高1.1米。據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被奸臣車裂,百姓極為哀痛,暗地將其屍體巡葬於此。奸臣知道後,要把其屍拋骨揚塵,人們為迷惑他們,土封起許多假墓,奸臣元法辨認。後來假墓相繼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

翟義家

翟義冢又稱馬城冢,位於萬古鄉冢後村西南半公里處,翟義為漢代東郡太守,因起兵討伐王莽,被莽所殺,葬於此。冢高3米,占地1334平方米。冢內出土物有空心磚、陶罐、陶壺、銅器還有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時期的陶片,紋飾為方格紋、條紋和繩紋。

遊樂地區

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以植物造景為特色,突出自身平原森林的特色,同時還有生物景觀、風景水體景觀、野生動物景觀,是可供開展風景游賞的森林公園,也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平原森林為特色的森林公園。

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曹村石橋,坐落於四間房鄉曹村西頭。建於明萬曆年間,系三孔石拱橋,上有石欄杆,欄杆上有獅、猴、麒麟等石雕。橋體結構合理,造型美觀,是一座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北樓遺址

在半坡店鄉後營村東北角,本村人都稱那附近的地為小北樓,主要是為了記念郭秀才而建,具體原因我也說不太清楚,有心人可以去當地找個上年齡的人聊聊此事,再不聊就失傳了!此村還有一百歲老人,五世同堂,全家上下午100多口人,三個兒子都非常孝順,老人自03年腿部生病後不能下床,06年腿被摔斷之後一直由三個兒子輪流照顧,年年過個全村人都去她家給她拜年,可謂當地的一段佳話。

地方特產

滑縣地方特產聞名遐邇。始創於清朝順治年間的道口燒雞,曾被列為宮廷御用品,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型稱絕四方,數百年來享譽國內外,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老廟牛肉、萬古羊肉鹵等深受人們喜愛。

滑縣木版畫

始於唐朝,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數百年來,滑縣木版畫、木版年畫一直堅持手工製做,工藝精細,人物造型粗獷豪放誇張,線條剛勁有力、飽滿勻稱,顏色艷麗,是集收藏、裝飾、實用與研究價值於一體的藝術精品和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滑縣木版年畫目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銀花是滑縣的一大特產,金銀花,為中藥材和植物的統稱。植物金銀花又名忍冬,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木質藤本植物。2011年【滑縣金旺金銀花農民生產專業合作社】在滑縣牛屯鎮徐莊村成立。該村種植金銀花1000餘畝,有三十多年種植歷史。

常屯琉璃盆,琉璃瓦

老店鎮常屯村地處黃河故道,曾以燒制琉璃盆為主。最早可追溯到早在元末明初。在90年代以前塑料盆、不鏽鋼盆尚未普及時,是居家過日子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該村燒制的琉璃盆暢銷豫北及周邊各地。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在生產使用。

在燒制琉璃盆的基礎上1982年,本村常貫軍創辦光明琉璃瓦製品廠,是豫北地區較早燒制琉璃瓦、仿古建材的廠家。其產品在1991年10舉辦的「中國安陽殷商文化節」中榮獲「產品評比一等家」榮譽稱號。此後,帶動了整個常屯村及周邊的琉璃瓦、仿古建材的生產。

宋代古船

新華網鄭州3月2日專電(記者桂娟)河南省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孔德銘說,剛剛當選2011年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的滑縣宋代古船發掘,不僅為研究北宋時期的漕運史、河運史及造船工藝研究等提供了新標本,也為我國大運河申遺提供了新資料。

兩艘北宋古船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新區寺莊村東北,與北宋時期的中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上的船隻極為相似,年代早於著名的「南海一號」。

兩艘古船保存狀況不甚理想,從中出土器物包括破損的瓷器、陶器以及少量的生活物品如席紋、簸籮、編織物等。1號古船全長25.5米,船型較完整,構件多遺失;2號古船殘缺,船體殘長23.6米,各種構件基本完整。[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