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官鎮隸屬河南省滑縣,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處,全鎮鎮域面積93.89平方千米,轄57個行政村,總人口50963人(2017),省道213、215、大廣高速南北縱貫全鎮,交通十分便利。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政府結合本地特色大力支持科學種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近萬畝的規模,非常壯觀。[1]
概況
上官鎮位於滑縣中部。轄上官、陶家、韓新莊、丁莊、東山峰、中山峰、前山峰、西山峰、袁莊、胡莊、干後、干東、干西、干前、河道、西太和、吳、東太和、西合、華家、趙莊、逯堤、永興營、劉莊、牛屯、關帝廟、蘭二、蘭一、蘭三、郭固營、西街、車街、後劉、南北街、大槐樹、孟莊、謝寨、魏寨、民王莊、丁寨、武安寨、魯西、魯中、魯東、閆柳里、姬柳里、殷柳里、陸合、李陽城、崔陽城、徐陽城、郭新莊、郝一、郝二、郝三、趙關莊、焦二寨57個行政村。106國道和湯上公路穿境。
沿革
1958年設上官村公社,1983年改鄉,1987年改上官鎮。1997年,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6.3萬,轄上官、袁莊、胡家莊、韓新莊、干柳樹東街、干柳樹后街、干柳樹前街、干柳樹西街、丁莊、蘭旗屯東街、蘭旗屯中街、蘭旗屯西街、陶家、牛屯、關帝廟、北趙莊、南劉莊、逯堤、車家、郭固南北街、後劉、北魏寨、丁寨、大槐樹、郭固營、孟家莊、民王莊、謝寨、郝三寨東街、郝三寨中街、郝三寨西街、崔陽城、前山峰、魯邑寨中街、魯邑寨西街、徐陽城、李陽城、陸合、太和村西街、太和村東街、西和、永興營、吳村、華家、東山峰57個行政村。
城鎮簡介
上官鎮是河南省糧食生產百強鄉鎮之一,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7.8萬畝。在今後幾年內繼續堅持"抓基礎、保穩定、促增收、謀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實現"以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為主體、以新型工業和商貿業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加快機械製造、塑料加工、化工生產為主體的三個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努力把上官鎮發展成為大而美、富而強的新興工貿強鎮。 上官鎮鄉鎮企業有海棉、塑料、農機、木材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近兩年,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蔬菜的種植已經逐漸形成了規模,並更加規範。
滑縣三中位於上官鎮,是滑縣第一所建有噴泉的高校。
段行政劃分
上官鎮轄上官村、陶家、韓新莊、丁莊、東山峰、中山峰、前山峰、西山峰、袁莊、胡莊、干柳樹后街、干柳樹東街、干柳樹西街、干柳樹前街、河道、西太和、吳村、太和村東街、西和、華家、趙莊、逯堤、永興營、劉莊、牛屯、關帝廟、蘭二、蘭一、蘭三、郭固營、郭固西街、車家、後劉、郭固南北街、大槐樹、孟莊、謝寨、北魏寨、民王莊、丁寨、武安寨、魯邑寨西街、魯邑寨中街、魯邑寨東街、閆柳里、姬柳里、殷柳里、陸合、李陽城、崔陽城、徐陽城、郭新莊、郝一、郝二、郝三、趙關莊、焦二寨 共57個村委會。[2]
延伸閱讀
上官姓氏
上官姓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上官大夫,其後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次子子闌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縣東南上官鎮附近)大夫,子闌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闌。古代春秋時期,楚國有處地名叫上官,就在現今河南滑縣東南一帶。那時楚國君主楚懷王將他的小兒子封為上官大夫。這位公子名叫子闌,他的子孫就居住在上官邑這個地方,後來就以地名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闌。上官鎮就是上官姓氏的起源地。
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學家上官儀,就是陝州人。唐末紛擾,逼得中原民眾大舉南遷,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響,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開花結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兒,宋有龍圖閣一說"上官"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為氏。秦滅六國後,遷徙楚國公族大姓於關中,上官氏則被被遷往隴西上邽。《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說,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基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唐時,上官氏已出現於中原的河南地區,並在河南的陝州出人頭地。唐末紛擾,逼得中原民眾大舉南遷,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響,很快就在今福建的南平市光澤縣生根開花結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縣東南一帶。後來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
地名由來
早在北宋之前,此地乃黃河上的一個渡口,名為柳青渡口,那時,黃河水經常泛濫成災,致使這裡的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防止水患,以鎮水魔,民眾便自發捐款在此渡口鑄起鐵牛一尊,並將此地取名為鐵牛渡口。
《重修滑縣誌》載:"昔人多鑄鐵為牛,投諸水中,謂可鎮水患。"宋太祖趙匡胤建都汴京(今開封市)後,此地乃京城近區,村落集市發展得較快,商貿業繁榮興旺,於是,鐵牛渡口改為鐵牛鎮。宋仁宗(趙禎)十四年連降暴雨,黃河泛濫,河防危急萬分,在這種情況下,鎮河將軍上官輝率民眾日夜抗洪,不幸以身殉職。朝廷為追念其功德在此修建了一座上官祠堂,後人又將此地改名為上官鎮。
到了元朝,掌權者為少數民族,那時,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漢人特別仇視,對漢人的統治剝削非常殘酷。漢人(特別是中原一代)為了反抗壓迫,在八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約定蒸月餅時把寫有"殺韃靼"三個字的紙條裹在月餅中間,以此來表達不殺韃靼決不罷休的決心,這一事件被後人稱之為"八月十五殺韃靼"事件。到了元朝末年,朝廷為報復"八月十五殺韃靼"這一事件,就派元軍來此地瘋狂清剿,從此上官鎮人口稀少,集貿冷落,人們便稱上官鎮為上官村了。
隨着歷史的發展,到了近代,由於人口、經濟均達到一定規模,上官村重改名為上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