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滑坡堆積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滑坡堆積相

滑坡堆積相(slide sediments facies)是斜坡上的岩石風化產物,被水分浸濕後,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形成的堆積物。在雨季及多雨的年份容易形成,滑動面上常有擦痕、滑坡泥及滑坡搓碎角礫。

簡介

滑坡是一種斜坡物質在受重力和其他外界條件(氣候、水和地震等)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或向外運動的自然現象,在山地地貌演化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隨着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不斷加劇,滑坡災害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滑坡不僅會直接破壞建築物和交通路線,還會造成一系列的次生災害,如海岸滑坡可能造成海嘯,河谷滑坡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形成二次洪水災害等。在全世界範圍內,滑坡每年都造成上億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幾千人的死亡。尤其是在集中降雨和地震影響下,災害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一次便誘發了20000多個破壞性滑坡,大量的地質災害造成了災區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地震誘發的大量滑坡堆積物在泥石流溝谷內堆積,大量鬆散堆積物在集中強降雨影響下,容易形成毀滅性泥石流,如2010年舟曲毀滅型泥石流,幾乎摧毀了整個舟曲縣城,造成超過1700人死亡。

評價

鑑於滑坡災害成災背景、機理和誘發因子的複雜性,難以在區域空間尺度上建立滑坡發生與其影響因素之間關係,使得這些方法的使用和實際應用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當確定了滑坡可能發生的位置後,滑坡的強度也決定了滑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受災體易損性的大小。常規的滑坡強度決定於滑坡物質形態、體積和滑動速度等因素,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滑坡的複雜性和區域調查的困難性,往往利用某單個因子來代表滑坡的強度。即便如此,區域尺度上滑坡強度評價仍然處在基於滑坡破壞方式分類的定性評價階段。[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