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山清遠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溪山清遠圖》是南宋畫家夏圭所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山水畫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清遠圖》描繪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圖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且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但各景物設置疏密得當,空靈毓秀,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達到了所謂的「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境地。

溪山清遠圖
圖片來自中國書畫網

作者背景

夏圭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亦稱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不詳,寧宗趙擴 (1195-1224)朝時畫院待詔,賜金帶。以擅繪山水而與同代的李唐劉松年馬遠一起被並稱為「南宋四家」。在四家之中,夏圭以善於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的「邊角景」構圖,與同僚馬遠齊名,號稱「馬夏」。《山水家法》論他「氣韻尤高,宜為一代名士」;《圖繪寶鑑》評他:「院人中畫山水,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以此可見其在畫史之中的地位。夏圭在畫史之中的地位雖然顯赫,但存留作品不多,且歷來學術界對他的作品存在很大爭議,直至目前尚很少有作品被一致公認是他的真跡。[1]

畫作分析

《溪山清遠圖》作者描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濛、清淨曠遠的湖光山色,全圖大致可分五段欣賞:

第一段:畫面從霧中之景開始,近處巨崖大石,清晰可見;遠處山色迷濛。接着描繪一片茂盛的松林,仿佛沐浴在陽光之中。密林深處隱現出樓閣院落,院前有小橋流水和往來行人。這一段大約是表現「茂林佳趣」。

第二段:過了松林,一片浩瀚的江水,呈現在眼前。近岸有幾艘漁舟,遠處是重重山影,依稀可見對岸迷濛的綠樹村舍。這一段可謂表現「清江寫望」。

第三段:接着,有一座巨大的山崖,直插江邊,似乎以異軍突起之勢,橫截江流。起伏險峻的連山,顯得非常深邃雄偉。江邊一角有綠竹,草亭,還有幾個人在悠閒漫步。遠處茫茫江水,帆影浮動。這一段重點表現「重崖疊嶂」。

第四段:過了平緩的山坡,又見江天一色,令人感到豁然開朗,覺得山川無限幽遠清曠。近處有一座亭台式的竹橋,通向水邊的農家茅舍。小河邊可見漁人撐渡,深山中還隱現出村居集市。這一段大約表現「山村幽居」。

第五段:接着畫面出現危峰矗立,林木幽深。遠處山勢迷濛,近處清溪縈迴。最後以茂林村舍之景,結束全圖(按:原圖後面可能損失,末尾不像全圖結束)。這段表現「奇峰孕秀,山川清遠。[2]

構圖模式

從上面逐段觀賞,可見畫家夏圭布置景物,是經過周密的思考。他對山川自然之景作了很多的剪裁,並以簡練、集中的手法,畫出所要表現的景物,而且長卷每一個段落,都突出一個重心。同時畫面前後自然連貫,洋溢着空疏靈秀之美。

《溪山清遠圖》作者以其熟悉的上虛下實的構圖形式(所謂「半邊」式)來布置景物,所描繪的山坡、巨石、江岸、樹木、小橋等都集中在畫面下部,甚至臨近畫邊,這樣畫面景界顯得非常開闊,給人一種登高俯視的感覺。同時畫家以高遠與平遠交織互用,更豐富了山川的形式變化。深山與大水緊密結合、前後連貫自然,毫無拼湊的痕跡,是這幅長卷的成功之處。而且在中國山水畫長卷中,很少有人布置景物,這樣簡練、空靈,這樣充實而富有變化。

用墨技法

畫家夏圭在這幅長卷中,非常重視墨色的濃淡對比,近景用墨較濃,遠景墨色清淡。墨色的變化十分豐富,除了純熟地使用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以外,往往加入「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在此卷空曠的構圖當中,此種豐富而淡雅的墨色,極其優美地營造了清淨曠遠的湖光山色。

在技法上,用筆剛勁、沉穩,線條簡潔、疏鬆,明代文人畫家董其昌讚美夏圭的筆法是「破圜為觚」。尤其巨石山崖,畫家運用斧劈皴,既表現出山岩堅硬凝重的質感,又顯示出雄偉的氣概。

參考文獻